历史

故宫三大殿起初叫什么?三大殿的改名历史和含义!

  故宫三大殿的改名历史和含义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小编告诉你。

  故宫,旧称紫禁城。它始建于明朝永乐四年(1406年),建成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整个工程耗时长达十四年时间。故宫中共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但其中最重要的无疑就是前朝的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不过,这三大殿的名字可并非一直如此,期间曾经历过多次变更。今天我们就借着这个话题来说说故宫三大殿的殿名历次变更的历史背景和这些名字各代表什么意思?

  故宫三大殿的最初名字叫: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这三个名字与南京故宫三大殿同名。当年明太祖朱元璋赶跑元朝统治者,一统天下,这就意味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于是他给南京故宫三大殿起名: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后来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也给北京故宫用了同一套名字。

  “奉天”之意是根据儒家的天命论,说皇帝奉天之命来统治天下万民,所以皇帝被称为天子,古代的传国玉玺上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也是同个意思;“华盖”是中国天文中的星官之一,属紫微垣,象征孤傲、超然、高不可攀之意;“谨身”是为了告诫帝王要加强自身修养,因为帝王的一言一行都关乎天下万民的生死,所以必须谨慎处事。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明武宗朱厚照驾崩,明孝宗一脉绝嗣。于是皇位便传给了明武宗的堂弟、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朱厚熜,史称嘉靖皇帝。

  嘉靖皇帝的皇位得来有点偶然,所以他一直非常在意自己的正统地位。嘉靖皇帝为人极聪明,但他没有把聪明才智用到治国理政上,而是全部放在帝王权术方面。为了证明自己承袭皇位合理合法,嘉靖帝长时间忙于搞各种套路,变着法的为自己正名。他不仅违背多数大臣的意愿,强行追封自己的生父兴献王朱祐杬为献皇帝,还把已去世一百多年的明太宗朱棣改庙号为明成祖。因为朱棣不是朱元璋指定的继承人,而他自己也是个半路杀出的继承人。强化了朱棣地位的同时,也相当于暗示世人明朝从他这里开始又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紫禁城遭遇大火,从三大殿到午门全部被付之一炬。按理说,这样一场损失惨重的火灾能让所有人都感到痛心不已。可是嘉靖帝却暗自窃喜。他很快下令重修三大殿,待工程完工后,嘉靖帝宣布从此以后三大殿不再叫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而是改名为: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

  “皇极”意为皇建无极、永远统治天下之意;“中极”是古人所指的北极星,也被定义为帝王之位;“建极”指建立中正之道。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的名字并不比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来得更加高明,但嘉靖皇帝之所以要这么做,原因是想进一步证明大明王朝从他这里开启了一个新时代。所以看上去只是简单改了几个名字,但其实玩的都是套路。

  明朝灭亡,清朝定鼎中原后,紫禁城迎来了新主人。作为新王朝的统治者,清朝皇帝自然不可能沿用前朝的名字,因此故宫三大殿再度被改名。由于清朝统治者是来自东北的满人,他们以少数人来统治占全国人口九成以上的汉人,自然希望能实现民族融合,以和为贵。所以这次更名重点突出一个“和”字,三大殿分别改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太和”寓意万年和顺,国泰民安;“中和”出自《中庸》,意为“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保和”

  出自《易经》,意为“志不外驰,恬神守志”,也就是神志得专一、保持宇宙间万物和谐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