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是怎么一步步成为一代名将的?又是怎么安然寿终正寝的?
郭子仪是怎么一步步成为一代名将的?又是怎么安然寿终正寝的?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郭子仪是唐朝一代名将,安史之乱就是由郭子仪平定,并且顺利收复长安、洛阳两京。郭子仪是以武状元身份入仕,但早年并没有得到重用,毕竟当时的大唐还没有爆发很严重的危机。直到安史之乱发生后,唐军一度兵败如山倒,接连丢失大片领土,此时郭子仪便派上用场了。其实郭子仪立下如此功劳,对他来讲可能并不是什么好事,因为容易受到猜忌,但郭子仪也懂得“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才让自己得以善终。
在封建时代的王朝中,一个想要出人头地的普通人,往往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如果本身不具备才能,可能只会在温饱线上挣扎,而具备才能,想要走上历史舞台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则要付出更大的努力,甚至于大概率在建立了功业之后,依然无法避免惨淡的下场。
这其中的原因无外乎“功高盖主”四个字,当你个人的威信和影响超越了皇权本身,那么即使没有实质的行为和野心,也会被视为危险的源头加以铲除。韩信,岳飞等知名的人物就是非常好的实例,但是也并非所有人都有这样的下场,唐代的郭子仪,就是一个例外。
郭子仪生活的时代,是唐代最后一个盛世,唐玄宗的开元时代,而他得以踏上官场的经历也非常的根正苗红,武则天统治的时代,为了跟文科举相对应,也同时开放了武科举,而郭子仪就是武科举早期的代表人物,而且拿到了武状元。这样一个身份在重视军事和以开拓疆土为荣的唐代,是一份非常不错的履历,于是郭子仪就一步一步的开始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前进。
如果这么走下去,郭子仪可能也会跟自己的前辈高仙芝,封常清,或者哥舒翰等人一样,在未来于边疆建立业绩,最后成为唐代名将的代表人物之一。这样虽然也不坏,但毕竟少了几分传奇色彩,历史对郭子仪这种优秀的人才显然不会很客气。
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掌握了精锐部队的安禄山和史思明开始造反,而郭子仪作为边境的高级军官,在这种危急时刻主动出击,多次击败了安史叛军,跟当时整个大唐茫然不知所措的其他军事力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当唐玄宗在一系列骚操作后逃到了灵武,郭子仪又跟另一名重要的将领李光弼一起在第一时间赶到了灵武擒王。
此时的唐玄宗已经在马嵬坡事变后被逼退位,继位的是做了多年太子的唐肃宗,看到这个情况,唐肃宗非常高兴,并且把两人验证作为自己皇位正统性的代表人物委以重任,郭子仪也因此开始了一生中最大的业绩,平定安史之乱。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郭子仪的经历非常坎坷,因为安史的叛军是唐帝国的精锐武装力量,唐朝军队在跟他们的对决中,也可以说是互有胜负,基本上能够决定一场战役胜败与否的关键就是取决于将领的指挥,而郭子仪的军事才能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很短的时间内收复了京城。
可是在之后,因为唐帝国内部的政治斗争,郭子仪的军队被牵制和消耗,之后在相州也遭逢了巨大的失败,郭子仪兵败后承担起了责任,官职被一撸到底。不过事实证明,除了郭子仪之外,其他人很难承担起这种责任,所以之后郭子仪又被起复,恢复了兵权,重新指挥作战,最终平定了安史之乱。
而郭子仪本人也在安史之乱中建立起了无比的威信,这种威信甚至连少数民族的回纥人和安史叛军的所部藩镇田承嗣都感到万分畏惧。关于这件事有两个记载,回纥人曾经跟唐朝的叛将仆固怀恩联合起来作乱,但是当回纥人听说了郭子仪尚在人世,竟然主动退兵。
而田承嗣骄横跋扈,连唐中央朝廷的圣旨都不肯遵守,唯独对郭子仪的名望礼遇有加,甚至主动下拜,这不能不说是郭子仪个人的魅力和才能所建立起来的威望。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最终得以安然老死而没有落得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悲剧下场,原因何在呢?还不是因为郭子仪的情商高,首先他对肃宗和代宗身边的宦官一直有一个很客观地看待标准,从来不去主动得罪他们,不仅不得罪,平时还多方打点,这跟其他平叛官员动不动就歧视宦官甚至主动甩脸子给他们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其次郭子仪从来不居功自傲,也不会因为自己的名望来要挟皇帝,官位越高,功劳越大,郭子仪为人就越低调小心,团结周围的同僚,并且积极主动地表现自己的忠心,这也是一个关键的要素。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唐帝国在安史之乱后的政局不稳,外患有周围的少数民族,内患则是拥兵自重的各色藩镇,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依靠重用郭子仪来维持自己的统治,而相对于其他的军事将领,郭子仪不仅在才能上,更为重要的是性格上也有着谦和谨慎的优良品质,因此,郭子仪能够被重用和最终安然结束自己的一生,也就理所当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