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禅让王位,退居幕后,后世尊为亚圣的孟子都主张攻打他,教育一下
要说禅让制,很多人会想到尧、舜、禹的故事,那是在远古时代的权力交接制度。自从“禹传子,家天下”之后,这种制度就基本绝迹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世袭制度占据了最主流。可是,就在礼崩乐坏的战国时期,有位天真的国王,竟然放着儿子不管,要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大臣。而且,他这么做了之后,被后世尊为亚圣的孟子主张攻打他,教育一下这种行为。
这位不可思议的国王叫做哙,因为是燕王,所以历史上一般称他为燕王哙。他在位仅仅三个年头,而他其实应该当更久的国王,活得更久。不幸的是,他遇到了一个奸相、两个大忽悠。
这位奸相就是当时燕国国相子之,燕王哙非常信任他,政令都由他所出。但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子之希望能更进一步,于是找来第一个大忽悠商量。他就是苏秦的弟弟苏代,子之和他的关系不简单。苏秦到处兜售他的合纵学说时,子之就和他结为姻亲。苏秦去世后,苏代继承哥哥的衣钵,子之又和苏代结为姻亲。
因此,苏代的心是完全倒向子之的。当苏代在齐国办事回来,向燕王哙汇报时,燕王问他:“齐王是不是想称霸?”我估计这话也可能是子之教他问的,所以苏代回答非常快,也非常干脆:“肯定称不了霸。”燕王就问他为什么,他告诉燕王:“齐王不信任他的大臣。”
燕王哙明白了,原来苏代是要规劝他信任自己的相国。他就是个单纯的人,也没考虑苏代和子之是什么关系,反而觉得很有道理,对子之更加言听计从。
没想到,子之的理想根本就不是满足于一个国相,他是要燕王的江山。在战国这种乱世,他没有使用流血的手段,而是采取最和平的方式达到了目的。这有赖于他找到了第二个大忽悠——鹿毛寿。
这个人的名字,想必大家都很陌生,这也难怪,因为战国时期他就出场了这么一次,然而就是这唯一的亮相,让他毫无疑问的成为最有本事的说客之一。
原因很简单,别的说客,要么是要物,要么是要钱,要么是劝说联盟,要么是劝说和或者战。唯有这位鹿毛寿,竟然劝说燕王哙将燕国让给国相。每每读到此处,不由不佩服此人的巧舌如簧。
鹿毛寿没有绕来绕去,直接向燕王哙进言:“不如将王位禅让给子之。”为了避免燕王反应过来之后迅速将他杀死,他马上接着说:“当世人都说唐尧贤明,是因为他要将天下禅让给许由。许由并没有接受,所以唐尧什么都没付出,白捡了贤明的名声。”
看到燕王若有所思,鹿毛寿又继续说:“所以,大王您现在将王位让给国相子之,他肯定不敢接受,您也可以获得唐尧一样的名声。”燕王相信了,举国相托,让子之权力更大。
这种局面下,有的大臣便投机取巧和燕王哙说:“禹本来是要禅位给伯益的,但官员却都是自己儿子夏启的人。等到夏启打败伯益,夺到位置,百姓都说这是夏禹惺惺作态,不是真的贤明。现在咱们燕国就是这种形势,官员都是太子的,这怎么是真的要禅位的样子呢?”
不知道是真的昏了头还是图个好名声,燕王哙竟然真的将俸禄三百石以上官员的任免权交给子之,为自己的退位扫清了最后的障碍。这样一来,子之毫不客气的坐到燕王之位,而燕王哙却成为了臣属。
子之在当国相时,还是夹着尾巴做人,颇有贤明的做派,一旦当燕王后,却表现的截然不同。他对百姓并不好,又扫除异己,导致仅仅三年,燕国便民怨沸腾。
不光如此,燕王哙的儿子也不少,个个都从王室成员变成了普通贵族,自然有说不尽的牢骚。最气的还是太子平,本来铁定的接班人却蛋打鸡飞。于是,齐宣王找到了太子平,表示愿意帮助他复位。
在齐国的支持下,太子平在国内发动政变,想推翻子之。不过并不顺利,燕国被两派闹得不可开交,百姓离心离德。
这时候,孟子正好第二次在齐国游历。不怀好意的齐宣王问孟子:“现在可以攻打燕国吗?”儒家最注重礼,也最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纲常。禅让制在远古时代是贤德的表现,而如果现在实行,那是没有长幼尊卑的,是滋生无数野心家的。
因此,孟子很明白的说:“现在攻打燕国,正是如同文王、武王伐纣一样的好时机,不可以失去。”(孟轲谓齐王曰:“今伐燕,此文、武之时,不可失也。”)
就这样,强大的齐国攻入燕国都城,杀死了燕王哙和子之。直到后来燕国百姓拥戴燕昭王继承王位,这段故事才告一段落。燕王哙想得到一个好名声,似乎天下人都没这么认为,而是嘲笑他昏庸过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