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为何不自立为王而是请求册封?为什么说韩信奠定了楚汉争霸的结果?
对楚汉争霸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王权没有永恒,帝国总会崩塌,一统天下的秦朝也逃不过溃散的那天。之后楚汉相争,战火不熄,纷乱不止,刘邦和项羽对峙期间,韩信成了决定天平倾斜的那颗砝码,这个主动要求册封王位的人,奠定了楚汉争霸最终的结果。
对于这样一个问题,其实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韩信没有选择自立为王,而是受封为齐王,没有将当时的局势推至三足鼎立的局面。一方面韩信受恩于刘邦,固不想忘恩负义自立为王;另一方面,韩信考虑到自立为王后弊大于利,所以只是写了封申请书给刘邦,希望能够册封他为齐王。
刘邦刚看到这封请命书,气得暴跳如雷,认为韩信狼子野心,欲除之而后快。看,这还只是请命求册封的结果,若是直接自立为王,恐怕刘邦的怒火立马烧到齐国了。韩信这么聪明的一个人,又怎么会不先试探便鲁莽行事呢?且不说这刘邦,单是那项羽也不是善茬,齐国那是什么地方,项羽的后花园,在那自立为王项羽能答应吗?届时楚汉一致对外,任韩信天大的本事也抵挡不住两家的大军。
除了我们这些已知楚汉争霸结果的后世者想知道韩信自立为王会是什么局势,当时的各国也都想看看韩信能否自立为王成三足鼎立之势,为此,不少人曾劝过韩信脱离楚汉正式成为齐王。这些劝诫的人还多半是刘邦项羽身边的谋士。为什么?因为韩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楚汉双方的平衡,刘邦这边担心韩信靠向项羽,同样的项羽那边想将韩信与刘邦隔离开来。
刘邦身边的谋士张良劝刘邦册立韩信为齐王,以稳朝纲。项羽那边呢因为齐国的失败,被韩信打怕了,遂让武涉去劝韩信封王,以什么理由呢?说的是刘邦这个人眼里容不下他人,倘若韩信帮刘邦拿下楚国,那么今天项羽的下场就是来日他韩信的下场,很有道理。同时齐国境内也同样有人劝韩信称王,说的与武涉是同一套说辞,大意无非是刘邦项羽谁称霸他韩信的下场都讨不找好,不如自立为王三足鼎立,这样谁也不会轻易冒犯他。
韩信很聪明,所以他没有自立为王。即使称王的诱惑很动人,即使说客们说的很有道理,但他并没有称王。对外只称自己受恩又受封,应当履责为大王(指刘邦)镇守齐国。很大义凛然,也没有破绽。至于心里是否真的这么想,我是不相信的。从项羽转投刘邦,从小兵郁郁不得志起做到了大将军,说没有野心那是假的,不然他也不会请命封他为齐王,这其实是一种试探。好在韩信够聪明。
都说韩信的存在奠定了楚汉争霸最终的结果,似乎得韩信者得天下成了大家的共识。事实真就如此吗?诚然历史中韩信靠向刘邦,刘邦如愿以偿,这一结果也在情理之中。但若是韩信靠向项羽,项羽能获胜吗?我想并不能,要知道攻破咸阳的时候,项羽兵力、领地哪一样不是刘邦望尘莫及的,刘邦的汉王还是项羽封的。兵力强盛的时候项羽尚不能胜,日落西山时就算加一个韩信又能改变什么?要知道韩信手下的兵可不姓韩,而是姓刘的。
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韩信自立为王纵使能成短暂的三足鼎立之势,但阻挡不了天下合一的大势。三国是纷战时期,诸侯并起最后留下来三家大的对峙,而楚汉争霸,天下即将合一,这时候插一脚进来,谁都不会答应。
倘若韩信自立为王,必然会发生两家合作对抗另一家,此时的情景与楚汉联合伐秦有什么区别呢?合作的两家扮演的是昔日的楚汉,而被伐的那家则是昔日的咸阳宫。与刘邦合作,事后刘邦必然翻脸,而与项羽合作无异于与虎谋皮。届时韩信只不过是另一个讨伐对象罢了。而若是两不相帮,或许韩信就是第二个秦朝,最先被踢出局。所以韩信是聪明的,明哲保身,没有被诱惑的深渊吞噬。
三国只有一个,历史只会相似而从不会雷同。事实上韩信也没有自立为王,这个主动要求册封王位的人,奠定了楚汉争霸最终的结果,如果没有韩信,三国形势是否会改变?这一切只不过是我们的臆想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