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中国盛行数千年的朝仪,原来源自汉初一场酒会

  西汉的都城,自然是长安。但因为长乐宫与未央宫尚未落成。在工程期间,刘邦只好逗留在洛阳。朝廷的各项建设,也处于草创阶段,尤其是朝会礼仪的缺失,让身为皇帝的刘邦烦恼不已。

  刘邦的部下,多数出身下层,连丞相萧何当初也不过一个县吏,更何况屠狗的樊哙、贩丝的灌婴、编席的周勃,知道什么是礼?御前会议,讨论国事,都是大呼小叫、吹胡子瞪眼。然而这都不算什么,金銮宝殿御宴上那才叫热闹。宴会初始,酒喝得不多,功臣们正襟而坐,还算斯文。等到酒过三巡,那就不得了,倒头呼呼大睡的也罢了;即兴起舞、歌唱的,弄得刘邦哭笑不得,这也罢了;最不能忍受的是居然有拔出佩剑,在大殿柱子中乱刺乱划的,成何体统!

  刘邦的烦恼,被一个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谁?那些武将么,武将们喝得高兴,哪能体会皇帝的心情。此人复姓叔孙,单名一个通字。

  叔孙通是山东薛县人,以儒家身份,在秦朝末年被朝廷取为吏。当时形势大乱,二世皇帝派叔孙通等人去巡察天下大势,巡察回来别人都如实报告危机如何严重,唯独叔孙通斩钉截铁地说外面的形势一片大好。结果二世皇帝杀了其他几人,唯独留下叔孙通做皇家顾问(博士)。

  其他儒生不理解叔孙通,指责他阿意逢迎,叔孙通回答说:“我只是为了保存自己的性命将来做大事罢了!”

  五年前,叔孙通投奔到刘邦旗下,但刘邦向来不喜欢儒生,对叔孙通颇为怠慢。但如今叔孙通看到金銮宝殿上的乱象,觉得到了自己露一手的时候到了,他立刻向刘邦报告说:“礼,是我们儒家的强项。请陛下给叔孙通一个机会。”

  刘邦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批准了叔孙通的报告。

  说了就干,叔孙通即日开始筹备。缺乏教师,叔孙通起程前往山东招募,儒生们失业很久了,看见叔孙通好像看见了祖师爷大救星,欣然应聘。也有硬骨头,说叔孙通是个马屁精,不是真心要振兴儒家学说,拒绝参加。叔孙通对这些人极为不屑,不识时务,喝西北风去吧!从孔夫子的家乡招募了30人,又回京城凑了些,先把教师培训起来,搞了一个月,有点意思,向皇帝报告说:“可以了,陛下。”

  一瞧还真不赖,刘邦很高兴,正式许可叔孙通开班招生,大小官员都要接受培训。

  冬季,十月,长乐宫落成大典暨大汉帝国新年朝会在天亮时开始,这是汉帝国朝廷的一次盛会,也是对叔孙通这几个月来礼仪培训效果的考试。

  大会由谒者(司仪官)掌礼,来访者依次进入殿门。战车、骑兵、步兵在宫中列队守卫,兵器锃亮,彩旗招展。殿上传言官说:“趋(小步上前)”官员分成两列行进,功臣、列侯、将军及其它军官在西列队,向东而立;文官自丞相以下在东列队,向西而立。大行(外交兼礼仪部长)宣布:“来宾上殿!”于是皇帝乘着辇车出来,大小官员,从诸侯王到六百石的科级干部,按尊卑依次向皇帝祝贺。

  史书记载说:“各人无不肃然起敬。”九觞酒后,谒者宣布「罢酒」。御史在场内执法,见到不依礼仪的人便立刻把他带走。整个酒会过程中都没有人敢喧哗失礼。刘邦一拍大腿,老子到今天,才晓得做皇帝是多么过瘾!从此对儒生刮目相看。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儒家是最讲规矩的一种学说,君君,臣臣,一点都乱不得。不过汉初的君臣气氛实在还是很不错的,虽然谈不上平等,但绝不是后世奴才万死的德性。只是叔孙通修礼,实质上就是抬高皇帝、贬低大臣,可以说是为君臣关系的主奴化开了头,从汉到清,儒家的某些知识分子,在歌颂、包装帝王这项事业上很努力很上心。为尊者讳,孔夫子的这一点教诲,徒子徒孙们都没忘——直到今日,很多知识分子或自居为知识分子的人对此还领会颇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