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司马昭设想灭蜀三年后灭吴,为什么西晋建立15年才灭东吴?

  司马昭设想灭蜀三年后灭吴,为什么西晋建立15年才灭东吴?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公元249年,通过发动高平陵之变,司马懿掌握曹魏大权,并把权力传给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司马氏以天下一统为己任,于公元263年出兵灭掉了蜀汉(名义上是魏军)。按照司马昭的设想,灭蜀三年后,即可顺长江东下,灭掉东吴。但是东吴灭亡的时间是在公元280年,此时距离司马炎废魏建晋的公元265年,已过去整整15年了。

  综合实力远强于吴的晋,为何用了15年才灭吴统一呢?这其中有很多原因。

  魏蜀吴三分天下。实际上,蜀汉是三国实力最弱的。魏占中原的司州、豫州、并州、冀州、幽州、青州、兖州、徐州、雍州、凉州,以及扬州、荆州北部的各小一部分。蜀汉只占据益州一个州,东吴则占据扬州、荆州的大部,交州(后分出广州,今广东)。

  蜀汉人口少(户籍人数只有94万),兵力寡(10.2万人),所谓的重镇只有汉中而已。钟会率魏军主力进攻汉中,吸引了蜀军的主力。这才给了邓艾机会,偷渡阴平,直接杀进成都平原,迫使蜀主刘禅投降。

  相比之下,东吴的实力比蜀汉强太多了。曹魏在三国中人口最多,为晋所代时,有443万人(在籍)。东吴的人口差不多有曹魏的一半,230万人(在籍)。230万人对抗443万人,一半的差距还不算太离谱,比蜀汉93万对抗443万人“靠谱”多了。另外,如果曹魏算上不在籍的人口,据考证约有1300万人。东吴不在籍的人口也不少,算下来,差不多也应该是曹魏人口(含在籍人口)的约一半左右(蜀汉同理)。

  之前讨论蜀、吴灭亡的原因,往往多从皇帝的昏庸程度切入。这当然是有道理的,但蜀汉灭亡早于东吴,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两国的后勤能力是不同的。

  蜀汉实在太小了,而且产粮区还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南中主要出产各种战争资源,这是蜀汉敢于对抗曹魏的主要原因,只是南中的粮食不是蜀粮的主要构成。蜀汉北伐比较艰苦,需要翻越巍峨的秦岭,路险难走。诸葛亮几次北伐,最终却退兵,往往都是粮食吃光了,坚持不下去了。只不过诸葛亮会断后,前一次断粮退兵,杀掉了魏大将王双。后一次因断粮退兵,在木门道杀掉了魏大将张郃。

  你看诸葛亮是在公元225年平定南中的,三年之后的公元228年,诸葛亮才大举北伐。在这三年时间里,诸葛亮主要就是恢复蜀汉的元气,说白了,就是两件事: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筹粮,没有粮食还打什么仗?魏文帝曹丕去世,太子曹叡即位,这并不是诸葛亮此时北伐的主要原因。毕竟,魏国虽然出现皇帝接班的大事,但其内政还是比较稳固的。

  像蜀汉这种运粮困难的情况,在东吴是不存在的。东吴的地理条件和蜀汉有很大不同,东吴的产粮区要明显大于仅有四川盆地一个(主要)产粮区的蜀汉。东吴控制的扬州、荆州,都是产粮大区。

  先说扬州。东吴时的扬州面积非常大,包括安徽省、江苏省在长江以北的部分地区,以及苏南、皖南、上海、浙江全省、福建全省、江西全省、以及湖北省东部。长江中下游平原是出了名的产粮基础,从南京、苏州一带至杭州、绍兴一带,可以说沃野千里,鱼米飘香。而在今江西省境内,北有鄱阳湖,赣江贯穿南北,同样是鱼米之乡。豫章郡、鄱阳郡、庐陵郡、临川郡,都是产粮大郡。

  再说荆州。荆州本为刘备所有,所谓“借荆州”,不过是孙权一方的无赖之辞。但是荆州是江东(扬州)的西线门户,孙权不惜代价也要夺下荆州。荆州之于东吴,除了是重要的战略屏障,也是重要的粮食基地。自古就有一句话:湖广熟、天下足。所谓湖广,是指明朝、清朝的行政区划湖北省与湖南省,也就是东吴的荆州(湖北省、湖南省)。比如东吴控制的荆州西陵(既夷陵,刘备兵败于此),东吴在西陵囤积了大量粮草,粮草丰足。

  另外,东吴还控制着交州(包括广东、广西、越南北部),这里同样适宜大规模耕种。虽然说秦汉时期,岭南的开发相对较慢,但广州附近地区的水稻种植,早在东吴之前三百多年的南越国时就已成规模。就农业生产这一块,东吴的实力也只略逊于拥有华北平原的曹魏,但远强于只有四川盆地的蜀汉。

  在冷兵器时代,农业实力的强弱(具体表现主要是耕地多少),是衡量一个势力战争持续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东吴占据面积如此之大的产粮地,自然就有足够的粮食以支撑对抗晋朝。晋朝呢,虽然吞并了蜀汉,但晋朝的粮食其实并不算多么充盈。以晋朝“国宝级”名将羊祜于公元269年出任荆州刺史为例。羊祜到荆州(原曹魏控制之荆州,既东汉荆州之北部)后,发现这里的存粮竟然不够吃一百天的,这仗还怎么打?

  晋武帝司马炎每次准备讨伐东吴,都被权臣贾充、荀勖等人阻挠,被迫停止伐吴。表面上看,司马炎是受了贾充的蛊惑,实际上还是伐吴的准备并不充足。再加上东吴的“国宝级”名将陆抗还在,强如羊祜,也非常忌惮陆抗,不敢轻易动兵。羊祜在荆州,除了收买吴人之心,和陆抗大打心理战,剩下的就是囤积粮草。十年之后,公元278年,羊祜在荆州任上病故时,粮草已堆积如山。大家嘴上不说,心里都明白,距离对吴用兵之时,已为期不远了。

  晋朝要对东吴动手,从西川顺长江东下攻荆州,是个非常不错的选择。但晋兵由川攻荆,在地理上并不占多大优势,因为只有三峡两岸的狭长地区可以进兵。刘备当年在夷陵兵败,除了用兵有误外,蜀军入荆州,只能走三峡两岸的狭长地区,导致蜀兵无法施展,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还有一点,就是晋朝北方的形势并不太稳固,晋朝还需要对北方用兵,这一来二去,自然就影响了对东吴的战争。

  到了公元280年,残暴的吴主孙皓在东吴已失尽人心,陆抗也去世数年,晋朝上下认为灭吴的时机终于到了。即使有贾充这样的奸臣反对,司马炎也已下定决心。晋朝兵分六路,从西川三峡至东海之滨,分散了吴军的对抗。这才有了“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