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佘太君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吗?

  还不知道历史上真的存在佘太君这个人吗?百岁挂帅是确有此事吗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在民间小说、戏曲当中,佘太君这一女性形象可谓深入人心,妇孺皆知。她智勇双全,与名将杨业七星庙结姻缘。后杨业遭潘仁美暗算,绝食殉国。她不屈不挠,为夫申冤。其后掌管天波杨府,统领杨门虎将。

  在杨宗保战死后,她以百岁高龄挂帅,率十二寡妇西征。演义故事中的佘太君俨然一副巾帼英雄的形象,那么历史上的佘太君果真有如此荡气回肠的传奇经历吗?历史上真的存在佘太君这个人吗?百岁挂帅是确有此事吗?

  佘太君,名赛花,北宋河北义安人,折德扆之女,宋代名将杨继业(即杨业,老令公)之妻,她精通韬略,其八子及一孙,多数殉国。在西夏侵扰时,她已百岁高龄,仍身挂帅印,率领杨家十二寡妇征西,集中地体现了杨家将的爱国精神,是古典作品中少见的人物,在民间广为流传。

  曾祖父曾任后唐麟州(今陕西神木县北十里)刺史,隶属李克用;祖父折从远,公元930年后唐明宗授他为府州(今陕西府谷县)刺史;父折德扆,后汉隐帝特任府州团练使。据清代兵部尚书毕沅《吴中金石记折克行碑

  》中记载:折恭武公克行神道碑,在府谷县孤山堡南,叙折太君事,世以此碑为折太君碑;考折太君,杨继业妻折德扆女也,墓在保德州南折窝村。折太君即是历史上的佘太君。佘姓是后来说书人以讹传讹,用了同音字所致。

  其实,佘太君这个人物本身是不存在的。在清以前的史料中从未提及过佘太君。地方志中,明代成化时期的《山西通志》只记载了杨家三代,没有佘太君。到了清代,地方志才出现了有关佘太君的记载。佘太君这个人物形象最早出场是在元杂剧《谢金吾诈拆清风府》中,她从一开始就是艺术形象而非历史人物。

  太君是古代对一定级别官员之妻或母亲的尊称。在唐代,官员达到一定级别,他们的母亲就可以被称为太君。宋时,为了体现对大臣的优待,朝廷为群臣之母专设了封号,刺史以上官员的母亲封为县太君。佘太君虽然作为艺术形象存在,但是追根溯源,其艺术形象的塑造有两位北宋奇女子作为原型。

  作为佘太君的原型,流传最为广泛的说法是其为折德扆(yǐ)之女,宋代名将杨继业之妻。其曾祖父曾任后唐麟州刺史,隶属李克用。祖父折从阮,公元930年后唐明宗授他为府州刺史。父折德扆,北宋永安军节度使。

  据清代兵部尚书毕沅《吴中金石记折克行碑》中记载:“折恭武公克行神道碑,在府谷县孤山堡南,叙折太君事,世以此碑为折太君碑。考折太君,杨继业妻折德扆女也,墓在保德州南折窝村。”

  那这位折姓女子是怎样和佘太君联系在一起的呢?这和其显赫家世是分不开的。折氏本是云中大族,后定居府州,逐渐成为当地望族。折家自折太君曾祖折嗣伦以来,世代镇守府州。宋代以降,其父折德扆任永安军节度使,后由其兄弟折御卿接任。

  折御卿为北宋开国名将,曾随宋太祖征河东,大破苛岚军,擒军使,杀刺史,活捉大将,四次徙官为府州观察使、永安军节度使,多次击败契丹军。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元月,契丹大将军韩德威率军猛攻府州,已是重病缠身的折御卿不顾安危,勉力迎战,终因病入膏肓,溘然长逝于军中。

  由此看来,府州折家和麟州杨家都为五代北宋时期抗击外虏,镇守要冲的忠烈世家。而且府州和麟州紧邻,两家可谓是门当户对,所以杨、折联姻自在情理之中。出身于将门的折太君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后世演义小说中的智勇双全的“佘太君”了。

  另一位“佘太君”的原型,在历史上的面貌则更为清晰。而且,北宋时期恰好就有一位威震契丹的折太君,她就是丰州刺史王承美的夫人。折夫人曾辅助王承美屡立战功。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折太君夫妇率军与契丹军发生激烈交战,斩获敌人数以万计,生擒契丹天德军节度使韦太。第二年,万余契丹兵再度来犯,折太君夫妇又一次大获全胜,并乘胜向北追出百余里,所向披靡,契丹军闻名丧胆,不敢再犯。

  夫妇两人把守丰州35年从未有失,在丈夫去世后,折太君继续辅佐长孙王文玉镇守丰州。皇帝宋真宗为表其护国镇土之功,还曾三次召其入宫面圣。仁宗天圣二年(公元1024年),丰州刺史王文玉去世,当时身为安郡君、太君的折氏,为了边防安全,再次上朝面君,得到了宋仁宗的首肯,此时她已75岁。可谓老而弥坚,巾帼不让须眉。

  如此看来,“佘太君”作为一个艺术形象,其原型不只有一个,而是将诸多巾帼豪杰的事迹移花接木到一个人身上,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佘太君。“百岁挂帅”虽是演义,但是“佘太君”们矢志报国的爱国情怀,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所真正拥有的。也正是她们的真实,赋予了佘太君在我们记忆中的鲜活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