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魏国、赵国、燕国、中山国,究竟哪一个才是乐毅的祖国呢?

  原文:

  臣闻之,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伍子胥说听于阖闾,而吴王远迹至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吴王不寤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沈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是以至于入江而不化。——《史记·乐毅列传》

  译文:

  我听过这种说法,善于开创的不一定善于完成,开端好的不一定结局好。从前伍子胥的主张被吴王阖闾采纳,吴王带兵一直打到楚国郢都;吴王夫差不采纳伍子胥的正确建议,却赐给他马革囊袋逼他自杀,把他的尸骨装在袋子里扔到江里漂流。吴王夫差不明白先前伍子胥的主张能够建立功业,所以把伍子胥沉入江里而不后悔;伍子胥也不能预见君主的气量、抱负各不相同,因此致使被沉入江里而死不瞑目。

  1、这是一个情商很高的名将。

  他懂得善作未必善成,善始未必善终。如果摊上个好领导,咱就努力工作,如果碰上个二货主子,咱也没必要死忠。

  他所处的时代有四大名将,他并没有列入其中,但诸葛亮却以他自比。

  他就是战国名将乐毅。

  2、乐毅的祖先乐羊是个魏国人,乐羊率领魏国军队攻灭了中山国。

  当时,乐羊的儿子乐舒是中山国的将领,魏军兵临城下的时候,中山国国王烹杀了乐舒,还煮成肉羹送去给乐羊,乐羊坐在营帐把一杯肉羹全吃了。

  在上演了“乐羊食子”的故事之后,中山国灭亡,乐羊在原来中山国的领土上有了一块封地。

  中山国复国成功之后,又被赵国灭亡,于是乐毅成了赵国人。

  有意思的是,中山国复国成功靠的是一文一武,这个武将居然是乐羊的孙子。中山国和老乐家渊源很深。

  乐毅原本是要在赵国做官的,但正好碰到“沙丘之变”,赵武灵王惨死,乐毅改变了方向,去到了魏国。

  但乐毅真正扬名立万却是在燕国,终老又回到赵国。

  魏国、赵国、燕国、中山国,究竟哪一个才是乐毅的祖国呢?

  3、战国后期,有一个很重要的事件——“五国伐齐”(也有说是“六国伐齐”的),乐毅就是在这次事件中声名远播的。

  在齐宣王时代和齐缗王时代,齐国是个超级强国,一点也不比秦国差。

  但是,齐国仗着自己实力强劲,四处拉仇恨。楚国被教训了,韩赵魏都被欺负过,燕国甚至连首都都被齐国攻破了。

  齐国膨胀了,以为自己独步江湖,但实际上,就算秦国在最强盛的时候,也未必打得过其他六国联手,也必须一手军事、一手外交。

  战国江湖暗流涌动,即将风起云涌。

  4、还是在燕国险遭灭国后不久,乐毅作为魏国的使者来到了燕国。

  燕国的国君是燕昭王,这是又一个卧薪尝胆的勾践式的君王。

  燕昭王最著名的事迹就是修筑黄金台、引得凤凰来。

  燕昭王听从了谋士的建议,用千金买马骨的方法,招徕天下贤士。他在沂水之滨修筑了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还修筑了一座高台,台上放置了几千两黄金,作为赠送给贤士的进见礼。这座高台便是著名的“黄金台”。

  燕昭王为了招揽人才,也是豁出去了。《史记·孟荀列传》记载燕昭王一个很肉麻的举动。当名士邹衍来到燕国的时候,“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什么叫拥彗先驱呢?就是用衣袖裹着扫把,退着身子边走边扫,在前面清洁道路。

  不管肉麻不肉麻,做作不做作,效果杠杠滴。剧辛来了,邹衍来了,屈庸来了,乐毅也来了。

  在燕国,乐毅遇到了他的伯乐,才有机会书写自己人生最华美的篇章。

  5、当齐国不顾打破势力平衡的危险,不顾国内厌战情绪,悍然出兵灭掉宋国的时候,燕国的机会来了,乐毅的机会也来了。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派出乐毅等人,分赴各国,展开外交活动,成功地建立起抗齐统一战线。各国军队纷纷集结,燕国更是全国总动员,乐毅被任命为上将军,担任联军总司令。

  面对联军的进逼,齐缗王还没有意识到大祸临头,亲自率领主力在济水之西迎战联军。

  济西之战,双方兵力相当,都是二十多万的样子,但战力不可同日而语,联军本身就是各国的精锐,燕国军队更是满怀复仇之心,而齐国军队本来就有些仓促上阵,因为连年征战,士兵的厌战情绪很浓,齐湣王为了迫使士兵死战,用刨祖坟相威胁,更使士兵离心离德。

  史料上并没有太过详细地介绍济西之战的过程,因为齐军根本就是一触即溃。

  只一战,齐国瞬间沦为人见人欺的弱国。

  6、各国军队瓜分了事先说好的好处,纷纷撤军。

  乐毅没有让燕国军队撤退,而是“宜将剩勇追穷寇”,兵锋直指齐国首都临淄。

  想当年,齐军攻破燕国首都,如今,报仇就要报得对等、报得精准。

  乐毅带有不小风险的长驱直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临淄被攻破,大批珍宝财物以及宗庙祭祀的器物都被打包运往燕国。

  一直是边缘存在的燕国,如今也能把齐国的都城踩在脚下,这可不是一般的扬眉吐气,欣喜若狂的燕昭王亲自到前线劳军,封乐毅为昌国君。

  没多久,燕军兵分五路,席卷山东,只用了半年时间,就攻下了绝大部分的齐国城池,偌大的齐国只剩下莒和即墨两座孤城。

  齐国这是要率先离场领盒饭去了吗?

  7、立下赫赫功劳的乐毅并没有飘飘然,他依然保持着一位名将应有的冷静。

  乐毅知道,按照燕国和齐国的实力,还是存在着相当明显的差距,现在的大胜是特定时期借势借力的结果。

  燕国如果要吞并齐国,单靠武力是很难实现的,乐毅一方面对两座孤城围而不攻,一方面对已经攻占的地区实行各项政策,减税也好,优待读书人也罢,一个目的——攻心。

  乐毅在行动,齐国人也没闲着,固守即墨的田单知道正面击败乐毅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于是想出了一个老套但有效的办法——离间计。

  离间计的内容无非就是散布流言,流言的内容无非就是乐毅之所以不攻城,其实是想自立为齐王,他拖延时间主要是为了自立在做准备工作。

  如果是燕昭王听到这个流言,最多就是呵呵一笑,但燕昭王死了,新的国君燕惠王中招了。

  燕惠王还是太子的时候,就和乐毅有过节,现在听到流言之后,立马就相信了,派出将领骑劫去替代乐毅。

  估计骑劫前往齐国接收部队的时候,应急预案做了不老少,但伤透了心的乐毅很痛快地交出了兵权,也没回燕国,直接投奔赵国去了。

  不久,田单祭出“火牛阵”,骑劫被杀,一战逆转。

  对骑劫来说,流年不利,对乐毅来说,功败垂成。

  8、赢了一晚上,临天亮一把都输回去了,燕惠王很失落。

  他知道是自己的决断毁了大好局面,但他还想把责任往乐毅身上推。

  燕惠王派了个使者去往赵国,一方面向乐毅道歉,一方面指责乐毅。大意就是:我是听信了谗言,但你也不能扭头就走啊?你回来好好跟我掰扯掰扯,我肯定会听你的。就因为你拍拍屁股跑路,才有今天的结局,你对得起我爸燕昭王对你的信任吗?

  乐毅并没有如同燕惠王预料的那样感激涕零,而是头脑极为清醒的回了一封信,这封信就是著名的《报燕惠王书》。

  乐毅很光棍地戳穿了燕惠王的把戏,并以伍子胥“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的历史教训申明自己不为二货主子效愚忠,不学冤鬼屈死。

  9、《三国演义》中徐庶在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的时候,是这么说的——“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

  大嘴觉得,诸葛亮有些抬举乐毅了,乐毅和战国四大名将基本上算是同时代的人,而且和廉颇、李牧也都有过交往,他拿得出手的战绩也就是济西之战,但济西之战的含金量实在有限。

  乐毅最显著的特点实际上是他在《报燕惠王书》中表达出来的“善作不必善成,善始不必善终”的处世之道。

  如果诸葛亮以乐毅自比,那么他又何必呕心沥血,去侍奉那个扶不起的刘阿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