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才是举是曹操:连杀子仇人也能包容
先后三次发布求贤令招揽天下人才
无论什么时候,会否用人都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汉末三国时期,不懂用人艺术的公孙瓒、袁绍、袁术、刘表、刘璋等豪杰均以失败告终,只有深谙用人之道的曹操、刘备和孙权最终确立了自己的王者地位。
曹操知人善察,唯才是举,在用人方面棋高一着。他不惜代价网罗天下人才,并先后三次发布求贤令,使四面八方的人才纷纷聚集在自己周围,形成谋臣猛将如云的局面。正是依靠众多人才的辅佐,曹操扫平群雄,完成了统一北方的伟业。
桥玄说曹操是“命世之才”
生于汉末乱世的曹操是西汉相国曹参的后代,其父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曹腾后来官至太尉。史籍记载,曹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当时很多士大夫都看不起曹操,唯有太尉桥玄和南阳人何颙对他另眼相看。
桥玄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何颙一见曹操,便感叹道:“汉家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桥玄又对曹操说:“君未有名,可交许子将。”许子将即许邵,好品评人物,与其兄许靖在当时都很有名气,曹操便造访许邵,他问许邵:“我何如人?”许邵看不起他的为人,闭口不答。曹操十分恼火,用武力劫持许邵,许邵只好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对被评价为“奸雄”毫不介意,大喜而去。
汉灵帝中平年间,董卓专制朝政,胡作非为,天下豪杰纷纷起兵讨伐董卓,推袁绍为盟主。袁绍问曹操:“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曹操反问:“足下意以为何如?”袁绍说:“吾南据河、北阻燕伐,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曹操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从两人的对话可以看出,袁绍注重占领形胜之地,而曹操注重用人,他要利用天下人才的“智”和“力”,以达到“无所不可”的境界。
荀彧是东汉名臣荀淑之孙,少有才名,何颙认为他前途无量,他评价荀彧:“王佐之才也!”天下大乱时,荀彧率领宗族追随冀州牧韩馥,后来袁绍夺了韩馥的官位,以上宾之礼对待荀彧。但荀彧觉得袁绍不可能成就大业,他听说曹操有雄才大略,便离开袁绍投奔曹操。曹操和他谈论时事形势,荀彧见解精辟,曹操大悦,说:“吾子房也!”把荀彧比作张良(字子房),并任命他为奋武司马。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接受毛玠和荀彧等人的建议,至洛阳迎汉献帝,迁都于许(今河南许昌),开始“挟天子而令诸侯”。他以荀彧为侍中,守尚书令。曹操叫荀彧推荐一些“策谋之士”,荀彧推荐他的侄子荀攸和颍川人郭嘉。曹操任命荀攸为尚书。他和荀攸交谈之后,十分高兴地说:“公达(荀攸字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于是以荀攸为军师。
荀攸为人“深密有智防”,他跟随曹操东征西讨,经常运筹帷幄之中,当时曹操的部下和荀攸的子弟都不知道他的计谋。曹操曾经说:“荀文若(荀彧)之进善,不进不休;荀公达之去恶,不去不止。”又说:“二荀之论人,久而益信,吾没世不忘。”
不记杀子之仇接纳张绣
曹操求贤若渴,用人不念旧恶,能用度外之人。张绣原是曹操的死对头,曾把曹军打得大败,战斗中曹操中箭受伤,长子曹昂和爱将典韦均死于此役,曹操一直想寻找机会消灭张绣。但到了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官渡之战前夕,张绣在当时袁强曹弱的情况下,听从谋士贾诩的意见,率众投降曹操。曹操表现出不计前嫌的王者气度,“执绣手,与欢宴,为子均取绣女”,并拜张绣为扬武将军。
曹操在兖州时,曾推荐魏种为孝廉,兖州发生叛乱后,曹操曾说:“唯魏种不弃孤。”没想到魏种也逃跑了,躲在射犬,曹操知道后非常气愤。建安四年他攻下射犬,生擒魏种。但他并没有杀魏种,而是“释其缚而用之,以为河内太守”。曹操说:“唯其才也!”
被誉为“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原是袁绍的“秘书”,曾写过《讨曹操文告》,极尽丑化曹操之能事。袁绍失败后陈琳被俘,曹操不念旧恶,对他仍委以重任。
为了招揽天下人才,曹操对投靠他的人能容而容,能用则用。祢衡有才华,孔融把他推荐给曹操,但祢衡“尚气刚傲”,看不惯曹操的作为,辱骂曹操,曹操大怒,他对孔融说:“祢衡竖子,孤杀之,犹雀鼠耳。顾此人素有虚名,远近将谓孤不能容之。”便把祢衡推荐给刘表,饶了祢衡一命。
建安元年,刘备被吕布打败,前来投奔曹操,曹操待以上宾之礼,并以刘备为豫州牧。有人对曹操说:“备有英雄之志,今不早图,后必为患。”曹操征求郭嘉的意见,郭嘉说:“有是,然公起义兵,为百姓除暴,推诚杖信以招俊杰,犹惧其未也。今备有英雄名,以穷归己而害之,是以害贤为名也。如此,则智士将自疑,回心择主,公谁与定天下乎!夫除人一之患以沮四海之望,安危之机也,不可不察。”曹操笑道:“君得之矣!”于是,曹操不仅不杀刘备,还“益其兵,给粮食,使东至沛,收散兵以图吕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