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宠臣李卫真的是大字不识的叫花子吗?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雍正宠臣中得以善终的李卫,真是不识字的叫花子吗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一朝天子一朝臣,铁腕皇帝雍正最信任的大臣,不算绝对铁杆的十三阿哥胤祥,主要就是那几个熟脸:年羹尧、隆科多,再加上中后期的张廷玉、鄂尔泰、田文镜,以及李卫。这些人的结局都不是很好,要么被累死,比如田文镜;要么被骂死,比如张廷玉,可以说死于乾隆的利嘴之下。
而人生结局最好的,是李卫。
《雍正王朝》把李卫演活了,一个小叫化子,为了救发小翠儿,和人贩子王三发子在泥水中大战三百回合。后因风云际会,成为雍正朝一代名臣。
影视作品为什么会盯上李卫,很简单——他不是科举出身,他的官是花钱买的。他身上有很多江湖习气,你能想象把正宗科班出身的张廷玉写成叫化子吗?那就太出戏了。
《雍正王朝》李卫大放异彩,《李卫当官》又接着演,这时李卫的出身变成了要救老娘,偷十三爷胤祥的宝剑,误打误撞,得到十三爷赏识。
可历史上真实的李卫,压根不是什么穷叫花子,人家有的是钱。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正月初一,李卫出生于江苏丰县的一户大家族。当时是可以捐官的,只要你有钱。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家里什么都缺就是不缺钱的李卫捐钱,混了个员外郎的名头。不久,李卫当上了兵部员外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任户部郎中。
李卫的官是买来的,但他的能力却比真正科举出身的还厉害。李卫当官,铁面无私,十三爷胤祥特别欣赏他。雍正登基后,允祥认为李卫“才品兼优,可当大任”,向皇帝举荐。雍正特授李卫为副使衔云南盐驿道,同年十二月得到监理铜厂的差使。
李卫刚到云南,就大力整治盐政,把那些盐耗子整的晕头转向。李卫改革盐政弊端,当年就从大小盐耗子手中追缴积欠的11万两银子,把多名盐官罢了官,回家抱孩子去。
时任云南总督的高其倬给雍正写折子,里头盛赞李卫:“李卫在云南,盐政焕然一新。”雍正也觉得李卫是个人才,过了一年,李卫升任云南布政使。
李卫升任浙江巡抚后,更是把一伙庸官摧得魂飞魄丧,政绩非常突出。李卫在浙江,主要干了五件事,一加强盐政管理;二为浙人争取科举权利;三兴修水利,造福百姓;四抓捕江湖强盗,保一方安宁;五重视文教,尊崇文化。
浙江的盐政对朝廷来说是个大问题。清朝划分了十几个盐区,其中就有浙江盐区,在浙、苏、皖、赣四省行销。清朝的盐政运作很僵化,在浙盐区靠近两淮盐区的地方,由于淮盐价低,盐贩子跨越盐区贩私,而官盐运销又不畅,朝廷收不上钱来。李卫到任后,加强缉私队伍力量,重点打击有组织的大盐枭。
当时有个大盐枭沈某,手下几百个兄弟,好几艘大船,经常把前来围剿的官兵打得落花落水,走私气焰非常嚣张。李卫与沈某斗法,最终将其擒获,稳定了浙江的盐业市场。李卫还提出在走私出没的适中孔道设置“巡私队”,在陆地和水面来回巡查,有效地保障了浙盐的销路。
可以这么说,雍正在位13年,攒了数千万两白银的钱财,有相当一部分是李卫上缴的。
《雍正王朝》里李卫不识字,错字连篇。真实的李卫读书肯定不如科甲出身的进士,但也不至于把“给福晋磕头”写成“给福普盖头”。李卫从小习武不假,但他家里有钱,地主家总会请几位西席先生,教子女读书。
李卫写折子,如果是公事,一般都由师爷代笔,然后念给躺在太师椅上的李卫听。李卫要是觉得不对,当面提出修改意见,再加上师爷妙笔,也算花团锦簇。如果是李卫单独上给雍正的密折,那就必须避开师爷亲自写。李卫如果是个文盲,雍正看成篇的错字,脸不还都绿了?
李卫在文事上头有限,但在武事上,江湖上却是大名鼎鼎。喜欢看武侠小说的同学,不会不知道甘凤池吧,著名的“江南大侠”,武功高强,江湖上无人敢惹。可这位江湖地位显赫的牛人,就是被李卫活捉的。
雍正八年,李卫智擒甘凤池父子,破获甘凤池反清复明大案。关于甘凤池的下场,说法不一,有说他被斩首的,有说他被释放还乡的。但至少他的江湖生涯,被李卫给判了死刑,江湖再也没有甘凤池的传说了。
李卫这么能干,不但雍正宠他,乾隆更是把他当成宝。李卫在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去世后,乾隆一句“累任封疆,实心办事,勇往直前,无所瞻顾”,算是给李卫盖棺论定,同时入祀贤良祠。
李卫读书不多,但情商高,没有张廷玉那样的迂腐,再加上能力出众,哪个皇帝不喜欢这样的大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