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的谋士众多到底谁最厉害?最终影响最深远的是谁?
三国中的谋士怎么排名?小编从时局角度为大家带来分析!
三国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一段历史,由于正史、演义以及影视作品的反复表达,让这段东汉末年至西晋建立的中国封建历史时期的人物、事件焕发着耀眼夺目的光彩而深入人心。当中人物既有号令天下的主公,又有神鬼莫测的谋士,还有一夫当关的武将,他们分别代表了领导力、智慧与勇武,这使得无论读者更侧重哪一方面的喜好,都能在三国里找到自己仰慕的角色。
正是由于这种仰慕,也使得很多朋友对于一些历史人物的看法形成坚不可摧的固定印象。而这一固定印象的来源,正是一些先入为主的故事,等到再看到新的故事,无论真假都会不以为然。因此一旦聊起三国某一类人的排名,便会有许多的真知灼见。这一点也恰恰是三国历史在国人心目中的魅力所在。咱们今天要聊的就是三国中的谋士们,对这一充满智慧的特殊群体的评价,我希望能尽量做到角度宏观、分析客观、表达美观。
首先要说明一下,什么是谋士。谋士首先是文人,而文人在古代的人生路线往往是“学而优则仕”,但真正有了通向仕途的大道是在科举出现之后才正规化的。在此之前的历朝历代,文人往往通过饱读诗书、通晓天下大势之后,以军师、门客、幕僚的身份进入到各自主公的门下的,主要工作就是为主公和所在阵营设谋献计。
三国既然是个人才辈出的年代,那么谋士自然也是浩如烟海。这其中最著名也是大家最熟悉的谋士包括了:魏国的郭嘉、荀彧、贾诩、荀攸、程昱、钟繇、满宠、司马懿、杨修、丁仪;蜀国的诸葛亮、庞统、法正、孙乾、马谡、蒋琬、杨仪、谯周;吴国的张昭、周瑜、鲁肃、吕蒙、陆逊、顾雍、诸葛瑾等。
在这其中,通常排名靠前,呼声较高的往往是郭嘉、诸葛亮、司马懿、庞统、周瑜这五位。喜欢郭嘉的人通常有两个原因,一生前太厉害、二去世的太早太遗憾;喜欢诸葛亮的人多数是受时间长河中对其无限拔高的民间印象影响;喜欢司马懿的大致是由于其无论被后人怎么“黑”,到底人家才是最终赢家;喜欢庞统的跟喜欢郭嘉的类似,也是两个原因,一是“卧龙凤雏”一词的震撼力、二是去世的也太早,让人产生无限遐想;喜欢周瑜的一方面对正史比较熟悉,知道类似火烧赤壁是他的主要功劳,另一方是对这个长得又帅、老婆又漂亮、还精通音律的人生赢家抱有“更符合现代审美”的好感。
我们要是从中挑一两个也不停地说他们有多好,那全然没有意义。因此我打算从两个角度出发,对三国的这些著名谋士们进行一个排名。
第一个角度是阵营的胜负,我把这个角度的分析称之为“团队赛”。这一点很好理解,正所谓成王败寇,无论你把一个人捧到什么程度,哪怕是吹出花来,依然免不了要面对一个历史现实,那就是他所辅佐的阵营最终是成是败。
提到这个角度,可能有人会说,阵营的失败不能归咎于一人。确实,但作为一个著名到天下皆知甚至“被封神”的谋士,如果所在阵营的其他所谓“捣乱分子”既不能为你所用、又不能被你去除,那是不是该被请下神坛呢?如果一个阵营的失败是由于“天时地利”,国民生产力低下,不足以撑起谋士心中的报复,那么内政方面的能力是不是还是不够炉火纯青呢?如果内政能力很强,依然客观的存在实在无法与中原土地相抗衡的自然条件,那么当初为何要选择加入这一阵营呢?是爱么?是责任么?
这一系列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思考,而启发思考也正是这篇文章的重要目的之一,等会聊完,可以在评论区接着聊,这里不再赘述。
如果从阵营的胜负角度来看,魏国赢了,那么魏国的谋士们便集体赢得了相较蜀、吴谋士们的团体赛。而最终司马家族又赢了魏,那么司马懿无疑又赢过了魏国的谋士们。当然这只是一个角度,接下来咱们再从第二个角度出发,来试着分析一下。
个人功绩对于时局的影响程度角度,也就是“个人赛”。如果要讲排名,或许这才是最佳角度。如果这么多谋士每个人都列数一遍,那完全可以写一本书了,鉴于现代人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的特点,我们就挑出四个最重要的人物,来看他们的个人功绩对于整个三国时期的历史走向所产生的影响力大小。
首先是“最负盛名”的千古名相诸葛亮,他的个人功绩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于茅庐中定策三分、几场通过智慧以少胜多的战役、舌战群儒联吴抗魏、西进巴蜀三分天下有其一、蜀国内政改革、七次北伐、死后显神通。看起来好传奇啊,但又好无稽啊!我的文章都只聊正史的,因此先把那些无稽之谈撇干净。几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均为演义出来的,不信可自行考证,战争真的是得靠人数、装备以及雄厚的后勤保障作后盾的,而不是靠“为了树立一个形象编也得给你编出几个靠小聪明赢得战争的小故事”;死后显神通就不用多说了吧。
剩下就是“干净”的个人功绩了,我们分别来看。首先定三分并非诸葛亮首先提出,鲁肃最早、郭嘉第二;而联吴抗魏确实是诸葛亮的功绩之一,至于舌战群儒的真实情况就不得而知了,但仅仅通过这一点就能看出诸葛亮确实是一个能从天下大势的宏观角度出发,看清形势并能选择最正确的路线的人才。但同时也要看出,一个国家的决策往往是从本国利益出发的,那么吴国同意诸葛亮的联合请求,也是根据吴国当时的实际需要做出的决定,而并非单纯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或是“能言善辩”;接下来是西进巴蜀,那主要是庞统、法正、张飞的功劳,诸葛亮一路上并没有起到任何关键性作用;关于蜀国的内政改革,确实是比较成功地提升了蜀国的国内生产力,不得不说,诸葛亮是一个出色的内政专家;最后七次北伐都是失败的,并不是说我喜欢以胜败论英雄,但连续失败就实在令人懒得去替他辩解了。
总体来说,这其中联吴抗魏是一个诸葛亮能影响三国时局的个人功绩,而那场孙刘联盟的赤壁之战的终极功臣是周瑜,从这一角度,诸葛亮需排在周瑜之后。
那么周瑜个人功绩除了赤壁之战外,还有什么对历史走向产生决定性影响的事件么?答案是没了。
来看郭嘉的个人功绩,官渡之战主战、曹操听了;不让放走刘备、曹操不听;坚持攻克吕布、曹操听了;定计辽东、曹操听了;不用司马懿、曹操不听。可以看出魏国的谋士更符合作为一个谋士的职业定位,单纯的出谋划策,其计谋用不用那是主公的工作。这些功绩里,最明显得是“先见之明”四个字,也正是这四个字再加上“英年早逝”,才使得郭嘉这一角色成为后世心目中的三国第一谋士。但客观地讲,在郭嘉有生之年,真正影响时局的就是战胜袁绍势力。虽说放走刘备也影响了时局,但曹操不听,所以计谋也就无效。官渡之战主战和定计辽东虽然可以看作是平定北方的同一件事,但只此一件也足以奠定魏国后来战胜吴蜀两国的基础,可谓功莫大焉。
当最早的这一代三国谋士纷纷去世或者年老体衰之时,撑起魏国大梁的司马懿登场了,也正是由于那时其他两国没有能与之匹敌的国之柱石,而使得魏国彻底一家独大。司马懿的事迹主要包括:拥立曹睿、平定西北、耗死孔明、剿灭燕国、高平陵之变等,有人可能会提到九品中正制,那是陈群主导的。以上事迹中,前四个均在魏国起到了重要的稳定和强大作用,最后一项又将这一手做大的魏国政权揽入自家怀中。从个人和家族角度讲,司马懿无疑是成功的,但我们的主题不是赞颂个人,而是看他对时局的影响。耗死孔明既保住了魏国西部的安全,又为将来灭蜀打下基础;而剿灭燕国让四国变成了三国;高平陵之变无疑是西晋的发端点。从这三个角度来讲,司马懿是对整个历史进程产生影响最为深重的人。
好了,既然都分析完了,不得出个具体结论好像不太合适,那么暂且可以排名如下:司马懿、郭嘉、周瑜、诸葛亮。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三国对于人们来说太过熟悉,因此在排名话题上也是见仁见智,本文只是从两个大的角度出发来聊一聊这个话题,权作各位看官的饭后谈资,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还望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