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戌奇荒发生的时间是什么时候?是怎么解决这场饥荒的
在每年上映的众多电影之中,总有几部戳中观众的泪腺,让人心情压抑乃至流泪。这其中有感人至深的亲情,也有人世间罕见的灾难,就如2012年上映的电影《1942》。
相信当年看过这部电影的朋友,都会对其中的故事情节有所记忆。在旱灾引起的大饥荒面前,为了避免战火的摧残,无数的河南百姓背井离乡逃荒陕西。张国立饰演的老东家带领一家人也在其中。可是到了陕西后,自己的亲人全死了。于是他决定不逃荒了,开始逆着逃荒的人流往回走。他此时没想活着,就想死得离家近些。
《1942》这部电影改编自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一个是影视艺术手法,一个是文学小说,然而在历史上这却是真实的故事。单就两者表现出来的情节已经足够让人揪心的了,可是历史上有一场灾荒比这更厉害,那就是丁戌奇荒。
丁戌奇荒发生于光绪元年,终止于光绪四年,起因同样是由于旱灾,河南同样未能幸免,可是其波及范围却比1942大得多。山西、直隶、陕西、河南、山东数省无一幸免,虽然前后不过四年时间,可是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天灾面前,一年就足以产生惨剧,更别说四年之久了。
这次大旱由于时间长、范围大、后果特别严重。从1876年到1879年,大旱持续了整整四年;受灾地区有包括河南在内的北方五省,并波及苏北、皖北、陇东和川北等地区,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农产绝收,田园荒芜。由此带来饥民人数更是让人触目惊心。
当时这场饥荒波及人口一亿六千万以上,约占当时全国人口的一半,直接死亡人数在一千万以上,从重灾区逃亡在外的灾民不少于二千万人。由于以1877年、1878年为主,而这两年的阴历干支纪年属丁丑、戊寅、所以人们称之为丁戊奇荒;又因河南、山西旱情最重,又称晋豫奇荒。
单就规模来看,丁戌奇荒的严重后果无疑更在1942之上,堪称清朝二百三十余年末见之惨凄,未闻之悲痛。与此同时带来的,则是比《1942》的剧情更为揪心的悲剧。
当时担任山西巡抚的是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他在向两广总督刘坤一描述自己所见到的大灾荒情形时是这样说的:“古人形容饥民,轻则曰菜色,重则曰鹄面鸠形,均未能逼肖。以今日观之,直无异地狱之变相。”
起初在旱灾的影响下,受灾百姓靠吃野菜、树皮观音土等尚可生存,可是连续几年下灾情有增无减,自然也就发生了各种惨剧。
在《1942》中,受灾的饥民为了生存,强占了主人公地主范殿元的家。那个时候这种铤而走险、吃大户的事情时有发生。
参与山西赈灾的传教士李提摩太说:“民众开始惊慌不安……一群妇女蜂拥进一位富人的家里,占领了它,在那儿生火做饭,然后又拥到另一家吃下一顿饭。男人们看到这种办法不错。便组成了五百余人的群体,一个村子一个村子地劫掠取食”。
在这种情况无以为继之后,人食人的惨剧也就时有发生。刚开始家人去世时,还有人埋葬。后来甚至出现了绝户的情景。如果周围的邻居有点善心的话,愿意帮忙埋人,或者把屋子推到,或者一把火烧了,都算是无量功德了。
当时清政府无力赈灾,数百万灾民拥进锦绣江南,地方官绅们竭尽全力,层层堵截,就地留养,甚至连当时的上海都收容了不少灾民。最终主要依靠民间乡绅改变了传统义赈坐等灾民上门的做法,深入灾区赈灾,这场灾荒才得以盼来缓解的一天。而让人称奇的是,这场史无前例的灾荒之下,没有发生过一起传统意义上的大规模农民起义,这对清朝来说不可谓不幸运。可是一场灾荒下来,毕竟也造成了巨大破坏,由此也更显我们现在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