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楚平王初期有王者之风,那么真实的他是怎样的?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楚平王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楚平王在位十二年,初期采用休养生息的策略,颇有功绩。遗憾的是,他执政后期费无极乱政、伍子胥奔逃。楚平王在位时期,正是楚国逐渐衰弱的时期,直到楚昭王时期溃败才又重振。

  楚平王名弃疾,是楚灵王的弟弟,他身为公子的时候,能力和风评都是不错的。他被封为蔡公之后,深受蔡国人民的爱戴。换言之,弃疾身为楚国公子时期,颇有王者之风。

  《左传》云:“楚公子弃疾如晋,报韩子也。过郑,郑罕虎、公孙侨、游吉从郑伯以劳诸柤。辞不敢见,固请见之,见,如见王,以其乘马八匹私面……往来如是。郑三卿皆知其将为王也。”

  楚国公子弃疾深受楚灵王的信任,楚灵王派他到晋国行致谢礼——答谢晋、楚两国的联姻。在当时人们眼中,弃疾行为表现的方式和楚灵王大不相同。

  弃疾经过郑国,使用了相当合宜的外交礼仪——见郑伯用驾车的马八匹作为私人觐见的礼物;见子皮以“上卿之礼”用马六匹;见子产用马四匹;见子大叔用马两匹。

  不仅如此,他还下令禁止楚国士兵在当地割草、放牧、采摘、砍柴,不进农田、不砍树木、不摘菜蔬、不拆房屋,不强行讨取,并且命令将士们发誓,如果有触犯命令的人,直接撤职、降级。

  楚国军队一反常态,他们不再张狂凶暴,让其他诸侯国的主人不用担心客人有威胁,前来和归去都是这样。此时,郑国的三卿都看得出来,弃疾将要做楚王了。

  由此可知,弃疾的表现恭谦有礼,不像楚灵王在“申之会”上那般骄傲自大。不仅如此,弃疾也是一个以退为进、大智若愚的领导者。

  实际上,弃疾能够成为君王,是托了蔡国观从的福。我们都知道,观从原本是拥立子干的,他劝子干先杀弃疾不成,弃疾反而逼死了自己的兄弟,即位成为楚平王。

  《左传》云:“平王即位,既封陈、蔡,而皆复之,礼也。隐大子之子庐归于蔡,礼也。悼大子之子吴归于陈,礼也。”

  楚平王即位后宽待人民,不计较观从曾经要灭亡自己,让观从得其所愿地当上了“卜尹”。与此同时,他还让陈、蔡两国复国。可以由此推测,楚灵王被灭,和弃疾的暗中部署——与陈、蔡两国达成某种协议有关。楚平王召回了陈国和蔡国的太子,协助他们即位,此举拉拢了诸侯们的心。

  但是,在“致群赂”这一点上,楚平王对郑国言而无信。他并未将答应给郑国的“犨”、“栎”之田归还。虽然这是枝如子躬的所作所为,但楚平王仍然默许并原谅。可见楚平王也认为不需要将这些土地归还给郑国。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楚平王未见得是一位真正开明的君王。

  枝如子躬乃是投其所好,楚平王也舍不得归还,他甚至不希望郑国做大。在清朝高士奇看来,楚平王复陈国、蔡国,只是小恩小惠而已——“以其小仁曲惠,足以要结陈、蔡之人心耶?”看来楚平王“伪君子”的形象维持不了多久。也正是楚平王的私心显露,才让奸人有了可乘之机,最终引发了我们都很熟悉的“费无极之乱”。

  《史记》云:“平王诈弑两王而立”。弃疾在楚灵王身边做事时备受肯定,正因如此他才被重用封为蔡公,而后举陈、蔡之师,攻入楚国国都,逼死了楚灵王,又恐吓公子子比,使其自尽,造成“诈弑两王”的事实,受人非议并不冤枉。

  《左传》中弃疾能够成功上位的原因,有两点:

  一、得民心。弃疾为蔡公时,受到人民百姓的拥戴。犹记得当时蔡国人发现弃疾不见了,就要抓住观从,而且经过好一番安抚,蔡国人才愿意以弃疾之名攻楚。

  二、处事果断、心狠。昭公十三年弃疾攻楚时,不主张建城,他提议架起篱笆,争取宝贵的时间入楚,以求速战速决。入楚之后还杀掉了楚灵王的两个儿子,解决了自己的后顾之忧。

  晋国听说楚国国君新立,鉴于之前楚灵王对晋国的无礼态度,晋国想要借机报复楚国。由此可见,新君即位通常是外交形势改变的开始。

  《左传》云:“韩宣子之适楚也,楚人弗逆。公子弃疾及晋竟,晋侯将亦弗逆。”

  早先,晋国原本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韩宣子到楚国的时候,楚国人不出来迎接,这是轻视、无礼的行为。等待弃疾到晋国国境,晋侯也打算不派人迎接。叔向则认为上行下效,应该根据正道而行,以德报怨,何必去学别人的恶呢?人民都以善为准则,更何况是国君呢?晋侯听了之后,就派人迎接了弃疾。

  楚平王执政时期,重用了子革,实施了一系列安顿内政的举措,让楚国人民有了休养生息的时间。这五年之中,楚平王救济穷人、选贤任能,与诸侯国结好,使得楚国老有所终、幼有所养。此时,晋、楚两国难得地维持了一段和平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