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长沙东岳宫考古发现古放生池,文夕大火后被填埋

  经过长沙市考古研究所三个月的考古发掘,今日,记者在长沙市二马路东岳宫看到了古放生池的真容:分为东、西两个池子,均为边长13.5米的两个正方形水池。考古现场负责人赵今说,从池子里共清出瓷片两千多片,抗战时期手榴弹10个。赵今确认,目前考古发掘到的文物年代,可确认明末清初这里已经是一座道教庙宇。

  文夕大火后被填埋

  在现场,记者看到,放生池比现在的黄兴路低几米,池子大体上保存完好,在东、西两个池子之间曾经有一座小桥,小桥已坍塌。考古人员从池中发掘出石桥的石构件20多件。另外,在东、西放生池还分别发现三个泉眼,目前泉眼还有泉水渗出。

  东岳宫始建于唐开元13年,距今1280多年。古时东岳宫南临熙宁街,北抵湘雅路,西距湘江,有古船码头做伴。清同治年间(1862—1874),东岳宫住持侯理年募化重修道观,这是东岳宫第一次维修。

  1950年,东岳宫几位道长响应政府号召,先后将宫中房屋让出,开办小学。1966年,东岳宫又被改做厂房。1988年东岳宫被鉴定为危房。2009年由长沙市道教协会自筹资金在原址修复,现为长沙市道教协会所在地,也是长沙城区唯一一处道教活动场所。

  东岳宫住持甘罗道长介绍说,东岳宫过去占地达到14亩,坐北朝南,分戏台、前坪、左右放生池、拱门、大殿、后殿。目前只剩大殿和后殿。赵今说,在放生池前面找到古戏台位置的可能性很大,只是目前上面堆土太厚。赵今介绍,放生池应当是在文夕大火后被逐渐填埋,人们直接在填埋后的池上建了民居。

  枪弹或见证中国军队顽强抗日

  赵今介绍,考古发掘是从今年6月开始的,从池子里共清出瓷片两千多片,这些碎瓷片年代,最早为明末,多为清乾隆至民国时期的一般生活用瓷。此外,在东岳宫西池内还清出大量马蹄铁,抗战时期手榴弹10个,马枪一支,子弹多发,手榴弹已经送交公安。为何此处会发现如此多武器弹药?工作人员介绍,在抗战期间这里曾经可能做过弹药库,后来考虑到周边民房密布,搬离了弹药库。

  长沙文史专家杨锡贵也来到东岳宫考古工地。他认为,东岳宫方池内发现的枪弹及刺刀等,再次证明抗战时期,尤其第三次长沙会战期间,日军在长沙北门外东岳宫一带确曾遭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这些抗战文物在今天难得一遇,具有相当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