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15世纪初明朝、帖木儿帝国和奥斯曼哪个最强?是明朝吗

  看15世纪初的世界历史,感觉非常有意思。帖木儿帝国、奥斯曼帝国和明朝,基本上横跨了当时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方。他们之间不是发生过战争,就是即将发生战争。请问,进行综合评级的话,明朝是不是依然可以排第一?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这三个强权,共同存在的巅峰期是在15世纪早期。三家联手基本上就涵盖了东南欧-小小亚细亚半岛-中亚-东亚这些重要地区。他们之间也不是没有交流,彼此也知道对方的存在。

  最弱的无疑是奥斯曼

  15世纪初在位的苏丹巴耶济德一世

  此时的奥斯曼帝国,还不是后来那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定期攻伐欧洲和中亚的世界级帝国。在15世纪初,奥斯曼正处于发展的十字路口。除了中央王权与宗教圣战势力之外,小亚细亚和巴尔干的众多诸侯以及大量加入的希腊正教官僚,都是这个新兴强权里的内部博弈力量。如无意外,奥斯曼人可能在一段时间后,变得更像是一个希腊式的宫廷国家。

  当时的奥斯曼苏丹巴耶济德一世,就是这种混合文化与博弈乱局的体现。由于母亲具有希腊血统,所以他在维持传统奥斯曼圣战武德的前提下,非常崇尚希腊的文化与文官管理制度。奥斯曼大量扩张领土后,就以原本就存在的希腊正教力量为纽带,使用拜占庭与波斯式的中央宫廷制度,加以规范。

  1396年的尼科波利斯战役

  奥斯曼军事力量的体现,则是1396年的尼科波利斯战役。欧洲十字军内部的纷争与不和,促成了奥斯曼人的大胜。但奥斯曼军事力量的结构,也在战役中表现的玲离尽致。包括了小而精干的中央军部队、大量的地方封建武装和动员起来的赤贫炮灰。

  奥斯曼军队也因此不仅拥有了一支合格的中央军步兵防御阵地,也拥有来自欧亚两地的封建骑兵队伍。他们既有突厥式的传统骑兵,也有拜占庭风格的希腊骑兵,以及巴尔干各地的轻骑兵和塞尔维亚人为代表的西欧式骑士队伍。在他们与敌人交手前,大量动员的地方民兵与圣战炮灰,会阻击和消耗敌人的兵锋。

  由精锐具装骑兵与职业步兵组成的近卫军

  在15世纪初,这样的军队是结构比较合理,效率较为精干的。加上同时吸纳东西方技术与武器,大量的优质铠甲、弓弩以及早期的火炮和火枪,都在奥斯曼军队中可以见到。

  只是由于这个帝国还处于早年的扩张与磨合期,所以很容易夭折。后来1402年的安卡拉之战,就是最佳体现。虽然奥斯曼军队展现了顽强的战斗力,依然因为安纳托利亚的突厥附庸们倒戈,功亏一篑。所以,在三个强权之中,无疑只能排入第三。

  1402年的安卡拉之战

  明朝足以排第二

  15世纪初在位的皇帝朱棣

  15世纪初的明朝,表面上是世界上最庞大的帝国,拥有世界上静态储量最丰富的资源。但明朝本身立国时间也并不算长,一系列的高压政策,已经开始让很多地方出现衰退。同时,刚刚经历过靖难之役的风波,内部的局面其实非常微妙。巧的是,靖难之役结束的1402年,也是安卡拉之战发生的同年。

  当时的明朝强弱几许,完全就集中在篡位的明成祖朱棣一个人身上。他不仅犯了一个中国古代最大的忌讳,也需要为了保住自己的篡位成果而进行一系列努力。这些努力在很大程度上是满足他自己的需求,而不是明朝这个国家的发展愿望。当然在朕即国家的古代,这么做也是无可厚非。

  明朝精锐武士的全套披挂

  到朱棣篡位成功为止,明朝军队主要的表现都发生在靖难之役当中。这些战役基本上是北方与南方两种风格的明朝军队间的撕逼。这些战役也往往呈现出一个几乎差不多的模式:双方步兵相持--南军耍花样无果--北军骑兵侧击得手。

  从中我们就能看出,大明立国开始就实行的卫所兵制度,已经出了问题。大量的卫所兵是部署在南方的,但他们当中大部分人的职责是屯田与保证卫所在地安全。真正能够被调集后,进行远征的队伍,数量比例很少。这些能战的部队,大部分又集中在北方沿线。所以,表面上规模庞大的明军,实际上能战之兵并没有在籍兵员那么庞大。

  明朝军队其实一直也在依赖少量精锐骑兵作战

  从朱棣篡位开始,明朝军队也逐步进入了对骑兵部队的依赖路径。但这些骑兵,要么是长期居住在北方边境的军户,要么就是从长城以北的蒙古地区招募的小部落力量。从这点我们也可能发现,明朝的能战之兵,是多么稀少。朱棣一方面削弱北方个边境藩王的力量,一方面将卫所方向南迁到北京附近。这不仅是破坏了明初的边境防御布置,损害了明朝的北部防御力量。也让很多兵源地,逐步丧失。

  但朱棣最大的问题,还是得位不正。靖难之战的时候,很多明朝地方藩王与大员,都以旁观者的角度看着事态发展。他们既不会对朱棣落井下石,也不会帮助建文帝对付朱棣。只是朱棣上台后,高压政策比建文帝时期的来说,丝毫不差。

  朱棣本身也是一个必须不断获得胜利和功绩,才能维持自身合法性的危机君主。一旦有风吹草动,难免不会遭到新的反抗,至少也是不合作态度的敷衍。

  所以,明朝祖想一直平稳的使用大明的全部资源,是不可能的事情。何况他还将首都搬迁到了自己的大本营北京,远离了明初就非常倚重的江南赋税要地。结果就是大量的资源需要不断从南方,千里迢迢而来。这个过程中的迟缓与消耗,又是一种非常巨大的折损。

  因而,表面上似乎是第一的明朝,因为内容问题只能屈居第二。

  朱棣将权力中心搬离了先前的经济中心

  帖木儿的强权堪称当世第一

  15世纪初的世界霸主帖木儿

  15世纪初的帖木儿帝国,表面上是最脆弱的一个临时强权。帖木儿本人靠着个人努力,将一盘散沙的中亚各地,强行统一起来。帖木儿死后,一些地方藩属就逐步脱离,继承人之间也发生了夺位战争。但放在当时的情况下,帖木儿帝国反而是最顺风顺水的一个。用如日中天来形容,都不为过。

  帖木儿的强权基本上继承自蒙古系的西察合台汗国。他无疑也是一个篡位者,却因为是西察合台汗国的驸马,至少也拥有了一些当时人认可的皇室身份。其次,在中亚地区,任何地方势力都会选择强权依附。这是一种中原地区的集权帝国,很难理解的政治正确,却也是近代俄罗斯人控制中亚前的常态。

  以武力杀伐来统领中亚的帖木儿

  帖木儿的军队不仅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骑兵队伍,也通过传统的突厥-蒙古式战略战术,将这群人比较有效的粘合成一个整体。何况,帖木儿比之前的蒙古统治者都明白步兵的重要性,自然也就将可以搜罗到的最好步兵,加入自己的军队。结果便是帖木儿的骑兵不仅犀利,还能得到步兵部队的有力支持,战斗力是不成问题的。

  帖木儿的具装骑兵与弓骑兵

  帖木儿一方面以中亚认可的蒙古式权威自居,控制了大量河中等地的城市与封建力量。另一方面也逐步将自己包装成以伊斯兰教的卫道士、圣战者,以便在西域、北印度和西亚等地,继续扩张自己的权势。

  他也会非常务实的对待一些非伊斯兰势力,与他们精心合作。他的战略核心,就是建立一个以撒马尔罕为中心的世界霸权。在核心地区之外,是大量依附于自己的藩属力量。为了做到这点,必须将四周的超级大国,全部击败。

  帖木儿入侵将叙利亚变为千里赤地

  所以,在其一生的军事生涯中,北方的金帐汗国-南方的德里苏丹-西方的马穆鲁克苏丹与奥斯曼帝国,纷纷遭殃。他并不想占领这些地方的土地,只是要打掉他们这些帝国的中央强势权威。在这种战略思维的驱使下,金帐汗国首都莱萨被摧毁,德里苏丹国的首都德里被血洗。整个叙利亚被扫荡成为千里赤地,奥斯曼人的大部分领土被分别册封给几个王子。最后对明朝的远征,也是这个思维的产物。

  欧洲手抄本上帖木儿俘虏并羞辱巴耶济德

  由于他拥有政治和宗教上的双重话语权,还拥有当世第一的军事力量。帖木儿基本上在其后期,确保了对四周所有对手的军事优势。也由于这些因素,他在调配手里的庞大资源时,最为方便。他的实际正统性,倒是比西方的奥斯曼和东方的明朝来的更加简单和方便。毕竟,蒙古-突厥人的半游牧部落,对于长期征战的热衷程度是奥斯曼的西帕希领主和明朝的卫所军户所无法企及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在15世纪初,帖木儿帝国是世界上最强的帝国之一。他的帝国在解决内部问题时的手段最直接,效果也最显著。很多时候,看上去问题丛生的地方,更适合简单粗暴。倒是表面光鲜的地方,容易被影藏的矛盾所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