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揭秘:宋朝为什么一直没收回燕云十六州?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宋朝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燕云十六州”,是指五代时期后晋割让给辽国的十六个州,位于今天的北京、天津、山西和河北北部。

  公元938年,后晋皇帝石敬瑭以这块土地为条件,换取了契丹人对他的支持。

  从此,中原王朝失去了北方最重要的天然屏障,北方游牧民族就能轻松直捣中原腹地。

  而在北宋历史上,历代皇帝也一直没有完整收复过“燕云十六州”,这里也成为了他们内心永远的痛。

  对此,一般认为是宋太宗赵光义的两次北伐失败,最终导致了宋朝再也无力拿回“燕云十六州”,他应该为北宋屡遭辽、金吊打负责。

  但是,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比起宋太宗,宋太祖负有更大的责任。

  这种说法有道理吗?我们还要从宋太祖的老上司柴荣说起。

  一、柴荣曾力图收复“燕云十六州”

  后周世宗柴荣即位后,展现出了与其他五代十国君主不同的清新气象。他意图尽快完成统一大业,结束乱世。

  这个时候,有个叫王朴的大臣,向柴荣献上了被称为《平边策》的统一方略。王朴认为,南唐、后蜀等国虽富,但军力欠佳,因此建议先拿下两国,而“吴、蜀平,

  幽(幽州)可望风而至。”(《旧五代史》)

  在王朴看来,一旦吴蜀等地拿下,收复“燕云十六州”是顺理成章的事。

  柴荣深以为然,于是便先攻取南唐。然而,南唐没有王朴想象得那么不堪一击,柴荣花费了3年多,终于取得了14州,但要将其完全灭掉恐怕是旷日持久的。

  于是,柴荣马上调转枪头,挥军北伐,意图先攻灭北汉,同时收复“燕云十六州”。

  公元959年,柴荣在先后收复了瀛、莫二州,以及瓦桥、益津、淤口三关之地后,却突发重病,不得不返回开封,并在不久后病死。

  随着柴荣的死,中原王朝对“燕云十六州”的攻势暂时归于沉寂。

  二、“燕云十六州”不在宋太祖计划之内?

  1、“先南后北”的统一方略

  公元960年,宋太祖建立北宋后,曾经想要先攻打北汉,但又没有下定决心,于是就统一的先后顺序问题,咨询了大将张永德,而他得到的答案是:

  “太原(北汉)兵少而悍,加以契丹以为援,未可仓卒取也。”(《续资治通鉴长编》)

  张永德的意见是:北汉虽然兵少,但战斗力强,又有契丹为外援,极难攻克。

  后来,赵匡胤、赵光义兄弟曾夜访宰相赵普家,再一次就统一天下的顺序问题征求意见。

  “上曰:‘吾欲收太原(北汉)’。普嘿然良久,曰:‘非臣所知也’。上问其故,普曰:‘太原当西北二边,使一举而下,则边患我独当之,何不姑留

  ,以除削平诸国,彼弹丸黑子之地将何所逃!’上笑曰,‘吾意正尔,姑试卿耳’!于是用师荆湖,继取西川。”(《续资治通鉴长编》)

  这段著名的对话,奠定了北宋“先南后北”统一天下方略的总基调。

  按照赵普的意思:如果先拿攻打北汉,纵然能够一次就攻下,也要面临北方的契丹边患;还不如把它留下,先攻打南面的诸国,像北汉这种弹丸之地,还怕它逃了!

  而从以上两则史料中,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个问题:宋太祖并未将收复“燕云十六州”列入他的统一计划之列,而只说要攻下“太原”,即北汉的都城。而在赵普给宋太祖的答案中,也没有提及收复“燕云十六州”。

  而在具体统一过程中,宋太祖却曾经两次攻打过北汉。公元968年,北汉皇帝刘钧病死,国内发生内乱。宋太祖果断发动北伐,但因为契丹派出救兵,宋军退去。

  第二年,北汉对宋发起反击,宋太祖再次北伐。这次,他事先预判了契丹的救援方向,先派兵马抢占有利地势,阻击契丹援军,但最后仍因为攻城战伤亡颇大而被迫退兵。

  2、宋太祖对契丹的态度

  宋太祖两次北伐北汉未果,这两仗,也暴露了他不愿意过早与契丹正面交锋的心理,正如他所说:“河东与契丹接境,若取之,

  则契丹之患我当之也。”(《东都事略》)

  宋太祖对于契丹和“燕云十六州”的态度,还在另外两则史料中有所体现。

  一是王巩的《随手杂录》记载:

  太祖一日召赵韩王(赵普)于别殿,左右无一人,出《取幽燕图》示之。赵熟视久之,曰:“此必曹翰所为。”帝曰:“何以知之?”曰:“非翰莫能为也。”帝曰

  :“何如?”赵曰:“举必克之,须世世得曹翰守之乃可。”帝不语,携图而入,遂不复言幽燕之计。

  当时,曹翰向宋太祖献上了《取幽燕图》,宋太祖问赵普这张图如何?而赵普的回答是:计划不错,攻之必克,但须得世世代代都有曹翰这样的人才守住这块地方。宋太祖沉默不语,再也不提收复“燕云”之事。

  同样在记载,也出现在王夫之的《宋论》中:

  “太祖谋之赵普。普曰:‘(曹)翰取之,谁能守之?’太祖曰:‘即使翰守之’普曰:‘翰死,谁守之?’而帝之辩遂穷。”

  可见,即便是军事强人宋太祖,似乎也对契丹怀有一种忌惮的心态。他不想因为过早的与辽国交锋,而陷入战争泥潭,影响了攻取南方其他弱国的计划。

  三、用金钱赎买“燕云十六州”的设想

  虽然说宋太祖并未将“燕云十六州”列入自己的统一计划之内。但作为开国之君,身上肯定也有收复中原王朝故土的强烈责任感。

  而且,“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这也是宋太祖的霸气名言,北面有一个如狼似虎的强悍“邻居”契丹,他又怎么能够睡得着?

  所以,因为考虑到与契丹在军事上差距,他萌发了一条用金钱赎买“燕云十六州”的设想:

  “太祖讨平诸国,收其府藏,贮之别库,曰‘封桩库’,每岁国用之余,皆入焉。尝语近臣曰:‘石晋割幽燕诸郡以归契丹。朕悯八州之民久陷夷虏,俟所蓄满五百万缗,遣使遗北虏赎之山后诸郡。如不我从,则散府财,募战士,以图攻取。’”(《渑水燕谈录》)

  宋太祖平定诸国以后,将各国国库里的财物收集起来,设立了一个“封桩库”,每年还将用不完的钱物存入。他打算攒够了五百万缗(一千文铜钱穿成一串叫一“缗”)后,就派使者到契丹,商议用钱将“燕云十六州”买回来,如果不成,再用这些钱招募战士,强行攻取。

  那么,用钱来买回“燕云十六州”,是否具有可能性呢?

  答案是有的。在历史上,辽国虽然是一个高度汉化的游牧民族政权,但对于开国50仅仅多年的契丹人来讲,掠夺人口和财富,比占领土地更为重要。

  宋太祖用金钱赎买“燕云十六州”的设想,应该说是非常具有可操作性的,只不过这一计划随着他的去世而终止。

  到了他的弟弟宋太宗即位后,不仅彻底放弃了赎买计划,而且还对宋太祖的这种做法颇有微词:“先帝每焦心劳虑,以经费为念,何其过也!”《续资治通鉴长编》

  然而,宋太宗改用武力收取“燕云十六州”,看起来英雄豪迈、气壮山河,但最终却以两次大败,损失数十万宋军精锐而告终。

  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宋太祖、赵普、张永德对于辽国军力的估计,是完全正确的。

  结语:尽管“燕云十六州”是中原故土,将其收复也完全是正义之举。但考虑到当时辽国强大的军事实力,以及这片土地已经被割让30多年的现实,北宋将其收复是十分困难的。

  所以说,宋太祖尽管有此主观愿望,但一直没有将“燕云十六州”列入到自己的统一计划之中。而他想通过金钱赎买的方式收回故土,也不失为一种创新的方式。

  只不过,宋太宗并未像宋太祖那样,曾亲自在战场上与契丹人浴血厮杀过,最后吃了膨胀轻敌的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