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北汉作为辽国的同盟,到底给宋朝的统一之路添了多少麻烦?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宋朝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宋朝赵匡胤在北方地区对契丹辽国,燕云十六州和北汉总体,各自都有不同的战略思考。具体说到北汉这个地方政权,这个政权非常有意思,它首先是和契丹辽国结盟的,是继石敬瑭之后的第二个契丹辽国的儿皇帝,不管是后周时期的周世宗柴荣也好,还是对如今的宋朝皇帝赵匡胤也好,都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大家可能都比较清楚,那个时候东亚的第一强国就是契丹辽国,既不是后周也不是宋朝。所以每次宋朝和北汉发生军事冲突的时候,辽国都会出出兵去支持北汉,这使得赵匡胤在对抗北汉时,一直有种投鼠忌器的顾虑存在着。另外这个北汉能够顽强的支撑下来,还有他人和物两个方面的因素在起作用。

  在人这个方面呢,北汉这个地区,它整个割据政权其实所占的地盘并不大,大概也就是有十几个州的地盘,到后来它所能够管辖的拥有的人口,大概也只有三四万户,也就十万人口,其实是一个挺弱小的政权,但是这个政权的军队及其顽固,屡败屡战,这使赵匡胤非常伤脑筋。

  还有一个就是物的方面,也就是太原城城墙和它的地理位置。北汉难攻与它城墙的高大坚固也有关系,太原这个城市在秦汉时代开始,它在中国北方的战略地位就极其重要,大体上可以算是中国北方国防第一线的地位,算是最重要的一个城市。到了隋朝时期,长安是帝国的首都,然后帝国的军师所在的洛阳是大唐帝国的中东泾河东都,太原就是它的北部,当时所称谓的北京就是指的太原。

  因为它的这个在北部国防上面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历朝历代都会选择不遗余力的修建太原城,所以太原城城墙是又高大又坚固。赵匡胤在打太原的时候,第二次他选择水淹太原城,把整个汾河的河水给他整个筑上坝,然后把汾河水的大水给引到太原城下,来了一个水淹太原城,把太原城墙给泡得不成样子,但到最后也没攻下来。

  但其实赵匡胤是缺少一个经验,就是他撤退走了之后,别人才告诉他说用水淹城,不是水还在那的时候,你就能把这个城给泡倒,而是一定要淹了一段时间,泡了一段时间把水撤掉之后,整个城墙就会垮下来。但是当时没有人告诉赵匡胤,赵匡胤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所以水淹太原城之后,淹了很久也拿不下来。曾经有一度宋军在城墙上面打开了一个缺口,结果太原城里面,在水上飘过来一个巨大的草垛子,嘭的一下,正好把这个缺口又堵上了,结果还是没有打进去,到最后赵匡胤只能撤兵。

  等到他撤兵走了,这个水也退下去了,就在这时太原城的很多段城墙哗的一下子就塌下来了,因为它已经被泡酥了,但这个时候赵匡胤的军队已经撤掉了。同时也就是因为他这两次没能拿下来太原,没能把北汉给征服,所以他决定还是把他的重心继续放到南方地区。

  不过对北汉这一块他也没懈怠,他就采用了一个说起来相当损益的方法,这种做法是典型的以小欺大,以强凌弱的做法。我们曾经谈到过北汉土地小,人员也很少,赵匡胤就派他的边防大军在前线上面侯着,到了春耕时节不骚扰你,就让你去种地,等到了秋天,你马上就要收获的时候,突然派大军过来,各个城给你封死,然后就让人过来,把他们的粮食都给收走,有的时候这边北汉的人刚派人去收割粮食,刚刚收割的时候,

  赵匡胤就派军队过来,把对方保护秋收的军队赶走,然后就把这边连收割的人带粮食都给迁移到宋朝那边去。

  赵匡胤两次打北汉的时候,每一次没打下来撤军走的时候,都是把当地的人民,就是属于北汉的人民,全部都给迁移到宋朝去,就这么几次迁来迁去,再加上他所谓的浅攻轻扰的战术,不停的把人家的人民给迁走的这种方式,弄得这个北汉苦不堪言,一年一年下来,越来越穷困。等到赵匡胤把南唐政权给解决掉之后,这个时候的北汉已经是岌岌可危了。它这边的阻碍也基本都解除了,于是赵匡胤又开始整备了几路大军,准备解决北汉的问题,打了几年最终还是拿下了北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