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唐继尧被淡化疑云:“捧蔡抑唐”是如何发起的?

  在护国运动中,唐继尧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有论认为,其处于中心位置,地位和作用高于目前普遍认可的蔡锷。

  “抑唐扬蔡”,表现在诸多方面。因本文学术论坛,本文中我们不去进行学术探讨,只选几个侧面,来看看唐是如何被历史一步步从中心被移至一隅的。至于结论,请各位自行总结。

  需说明的是,本文就事论事,决无抑蔡之意。对涉及到的人和事,只作客观表述而已。

  1、权威定调

  纵观历史,许多结论的得出,靠的是权威人物的拍板定调。这些权威,既可能是当权者,也可能是在某领域有着很高威望的人物。唐继尧亦难逃于此。定调者,梁启超也。

  梁启超对云南在护国运动中的作用,曾有大论。他说,“以一隅而抗天下,开数千年历史之创局;不计利害为天下先,拯国命于垂亡,当为全民感谢。”关于其中唐继尧的贡献,曾很有感触地赞叹:“帝制议起,国人劫于淫威,含怨蓄怒,侧目结舌,莫敢出气,首发难自(唐)会泽,黔、桂、川、粤、湘、浙望风嗣响,曾不旬月而奸雄陨,国体复”。

  但其后不久,梁氏却改弦易辙,转而说:“云贵首义之中心人物蔡将军者锷”。蔡锷,梁之得意门徒。梁系当时学界权威,其说话的份量可想而知。

  至于梁改口听原因,不一而足,有兴趣的朋友可自行查找资料一看。只引当时一些评论,略窥一二:

  梁表了态后,孙中山讲:“云南方面认(梁)为患难之交,梁氏对唐,亦崇拜备至。殊不料其翻云覆雨,喧宾夺主,竟以义始而以利终也。”

  白之瀚讲:“唐、蔡、李同为此役首领,何得独尊一蔡,抹杀其余?”

  马伯良讲:“梁竟谓云南再造共和的义举,全系蔡锷造成,蔡锷之来滇,全是他的主张指使,实滑天下之大稽。”

  2、釜底抽薪

  修改历史,还有一个常用的招术,就是从根儿上把第一手资料动一动,把真相掩起来。

  举例说,护国运动时,曾发过若干檄文。有一个以唐继尧领衔、蔡锷等人共同署名的《为讨伐袁世凯背叛民国复辟帝制罪行致各省军政长官电》,原文采用了“尧等”、“继尧等”、“而尧等”等提法,护国运动后结集出版时,竟被改为“锷等”、“而锷等”。

  以“中华民国护国军都督唐继尧、第一军司令官蔡锷、第二军司令官李烈钧,谨誓告于我全国同胞公鉴”署名的《为护国讨袁告全国同胞书》,出版时,竟也被改为“中华民国护国军总司令蔡锷誓告于我全国同胞公鉴”,文内的“尧等”也被改为“锷等”。

  2005年,杜奎昌先生辑注的《唐继尧护国讨袁文稿》(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把上述的错讹一一纠正了,恢复了历史本来面目。据说明,辑注时依据的是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的的原始档案资料。这则消息,让人庆幸之余,禁不住一身冷汗。——如果“二档”的原始资料历经战火灭失了呢?

  3、当事者回忆

  对护国运动,有多人多次回忆。但有些回忆录,是对事件的定调起了重要的乃至决定性作用的。比如当事者朱德。

  朱德在回忆中说:

  1915年,袁世凯承认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二十一条件”,接着又于同年12月宣布做皇帝。在袁世凯称帝以前,蔡锷由北京秘密逃回云南,他凭借着以前在云南蓄积的革命力量和他本人的政治威望,在云南发动护国讨袁起义。这时,唐继尧迫于形势,也宣布云南独立,并由蔡锷、罗佩金、李烈钧、何国钧等领导组成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是蔡锷,参谋长是罗佩金。……第一军共有三个梯团,六个支队,我担任第三支队司令,随护国军进入四川。

  由于蔡锷将军的首义,和各省的相继响应,袁世凯终于在全国人民反对之下,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接着就病死了。……继袁世凯而起的北洋军阀段祺瑞,继承袁世凯的衣钵,继续卖国独裁,破坏临时约法。孙中山先生于1917年号召护法,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组织护法政府。这时云南、四川的队伍,是拥护孙中山先生的。但是由于唐继尧等人排斥孙中山先生和进行分裂活动,以致护法运动没有成功。后来又因为唐继尧想当“云南王”,并且企图控制川、黔,引起川黔方面的不满。于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力量,就更进一步地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

  4、推波助澜

  当时有唐之部属,后有学界和民间,书书相传、口口相传,终成错局。此不便多言。仅举一部电影《知音》为例,就可知其在坊间影响之广。

  但历史终归是历史。唐德刚在《民国十年》中提到唐蔡之事时,专述道:

  “云南起义”中享名最盛的是蔡锷。蔡锷之享名,第一因为他本是全国性的人物,活动不止一省。芳名久播,全国皆知。第二是他那套‘小凤仙’传奇,经好事者加油加醋,英雄美人,哄传一时。第三因为他是梁启超的学生,由梁老师大肆鼓吹的结果。

  其实“云南起义”的关键性人物是唐继尧。其重要性远在松坡(蔡锷别号)之上,而享名则远在蔡锷之下。其原因则是,一、他是云南东川(会泽)人,留日归国后,除短期出长贵州省政外,一直在云南服务,鲜为省外人所知。二、辛亥革命时云南都督是蔡锷,唐继尧那时是蔡的部下。三、蔡锷是个锋芒毕露的人物,而唐则比较木讷。李宗仁先生告我说,当蔡锷出长广西陆军小学期间(李是他的学生),蔡氏每次乘马的方式都不是“翻鞍上马”,而是自马后飞奔,以跳木马的方式,飞上马背,所以校中师生都以“飞将军”呼之,举一反三,足见蔡之光彩。

  唐氏此语似可终结此公案。但在文尾,我们还想狗尾续貂一下。

  1926年,护国运动十周年之际,时任云南省长兼督军的唐继尧将上海朗华影片公司老板张普义请到昆明,由唐出资赞助,在昆明拍摄了一部电影《洪宪之战》。这部电影是一部战争题材的爱情片。片中的主角之一护国军将领“唐继尧”,由唐继尧本人“领衔主演”。

  每次看到这则消息时,总会心生感慨。一则从中唐之性情跃然而出,二则总觉得它在诉说什么,或许现实中无法改变的,主人公想借助电影以“言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