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清朝言官真的形同虚设?发起飙来连铁帽子王都怕他们

  言官,又叫谏官,主要职责是对君主及文武百官的过错进行规劝,督促他们进行改正。

  清朝的言官包括两种。一是都察院御史,一是六科给事中。他们都可以被称为言官。

  按照顺治皇帝在1653年颁发的一份上谕显示,言官权力很大:“凡事关政治得失,民生休戚,大利大害,应兴应革,切实可行者,言官宜悉心条陈奏,直言无隐。”这就意味着,言官所涉及的领域很宽。但实际上,包括顺治皇帝在内,康熙皇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等人,均不同程度地对言官进行压制,使得言官名不副实,形同虚设。

  不过,饶是如此,清朝言官仍然拥有一项特权:风闻言事。

  风闻言事是什么意思呢?这是说,允许言官在没有掌握实际证据的情况下,仅凭道听途说、小道消息、街头巷闻、花边八卦,就可以奏报朝廷,对文武百官进行纠参。如果最终查实,要对言官进行嘉奖;如果查无此事,也不会对言官进行处罚。

  让言官拥有风闻言事的特权,有积极意义。这是因为,言官的级别并不高,仅为正四品,在朝廷里的地位较为低下,手里也没有调查权。假如朝廷一定要言官将所有事项调查清楚后再奏报朝廷,或者对查无此事的言官进行处罚,必然会导致言官噤若寒蝉,无人说话。

  对于这一点,嘉庆皇帝看得很清楚。他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处理了权臣和珅之后,颁发上谕称:“即如和珅从前专擅贪黩各款,若诸大臣及有言责者,能早为参奏,皇考必立将和珅惩治,和珅亦不敢恣意妄行,是转可保全末路,何至酿成巨案耶?”意思是说,如果各位大臣和言官,都能够不畏权贵无私进言,那么早在乾隆时期和珅就受到了惩治,不至于搞到无法收拾的地步。

  言官拥有风闻言事权力后,在朝廷里就可以“横着走”了。有时候,连铁帽子王都要忌惮他们。

  1861年“辛酉政变”后,恭亲王奕訢因为有功,被授予议政王,担任领班军机大臣,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王大臣的身份,兼宗人府宗令和总管内务府大臣,总揽清朝内政外交,权倾朝野。

  不过,恭亲王年轻气盛,自视甚高,难免与慈禧太后生出嫌隙。这时候,一个叫蔡寿祺的言官,看出了慈禧太后和恭亲王不和,上了一道奏折,一口气弹劾了云贵总督劳崇光、四川总督骆秉章、两江总督曾国藩、陕西巡抚刘蓉、总理衙门通商大臣薛焕等朝廷重臣,并暗指恭亲王失职。

  慈禧太后如获至宝,以同治皇帝的名义直接下了一道谕旨,以恭亲王目无君上为由,免去议政王和其他一切职务。

  这就是言官的威力。

  当然,言官也不是总能随心所欲的。

  在清朝末期,庆亲王奕劻很受慈禧太后宠信。庆亲王贪得无厌,索要钱财时大钱不怕多,小钱不嫌少,在朝廷里名声很不好。

  1904年,言官蒋式瑆听在英国汇丰银行任会计的吴懋鼎说,庆亲王在汇丰银行存款120万两白银,立即奏报朝廷,对庆亲王进行弹劾。

  慈禧太后收到奏报后,派左都御史清锐,军机大臣、户部尚书鹿传霖与蒋式瑆一起去汇丰银行调查。清锐和鹿传霖惹不起庆亲王,所谓的“调查”当然是不痛不痒。最终,清锐、鹿传霖回复慈禧太后说蒋式瑆的弹劾查无实据。

  虽然慈禧太后有意偏袒庆亲王,将蒋式瑆打回翰林院,继续坐冷板凳,但她也不得不表示,允许言官在有证据的前提下检举不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