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典有着哪些轶事典故?生平有着怎样的事迹
刘文典先生学识渊博,学贯中西,通晓英、德、日多国文字。他讲授的课程,从先秦到两汉,从唐、宋、元、明、清到近现代,从希腊、印度、德国到日本,古今中外,无所不包。他先后讲授过“文选学”、“校勘学”、“先秦诸子研究”、“大唐西域记研究”、“庄子”、“淮南子研究”、“文心雕龙”、“史通”、“文赋”、“今古文研究”、“玄奘传校注”、“温庭筠李商隐诗”、“陶渊明”、“中国化的外国语”等课程,且有很多独到的见解。他专长校勘学,版本目录学,唐代文化史,是当代我国杰出的文史大师,校勘学大师和研究庄子的专家,是全国著名学者之一。他在学术上的地位和对我国教育事业的贡献,值得我们永远记念。
刘文典与沈从文
刘文典学贯中西,思想学问博大精深,是当之无愧的学术大师。但恃才自傲,狷介无比。他说中国懂得庄子的共有两个半人,一个是庄子本人,全世界研究庄子的算半个人,另外一个人就是他自己。如此自夸非信口开河。据传他连搞新文学的沈从文都看不起,评沈从文升教授时他就说:“在西南联大,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应该拿四百块钱,我该拿四十块钱,朱自清可拿四块钱。可我不会给沈从文四毛钱。沈从文都要当教授了,那我是什么?那我岂不成了太上教授了吗?”在西南联大时,有次大家躲避日军飞机袭击纷纷奔逃,沈从文经过刘文典时,刘文典大怒,骂道:“陈寅恪跑是为了保存国粹,我跑是为了保存《庄子》;学生跑是为了保存文化火种,可你这个该死的,什么用都没有,跟着跑什么跑啊!”
刘文典与陈寅恪
刘文典并不是一概狂傲,对学问如渊似海精通十四种语言的陈寅恪先生敬重有加,不敢有半点造次。他公开承认他的学问不及陈氏之万一,多次对学生说:自己对陈氏的人格、学问不是十分敬佩,是十二万分的敬佩。刘文典对人宣称,西南联大只有三个教授:陈寅恪、冯友兰,他和唐兰算半个。
刘文典与吴宓
刘文典讲课时,有时候著名学者吴宓也会前去听讲,而且总是坐在最后一排。刘教授闭目讲课,每讲到得意处,便抬头张目向后排望,然后问道:“雨僧(吴宓的字)兄以为如何?”每当这时,吴教授照例起立,恭恭敬敬地一面点头一面回答:“高见甚是,高见甚是。”两位名教授一问一答之状,惹得全场暗笑不已。
与蒋介石
事情经过
最早公开以刘文典顶撞蒋介石一事为论据的是胡适。1929年4月10日,胡适在《人权与约法》中说:“安徽大学的一个学长,因语言上顶撞了蒋主席,遂被拘禁了多少天。他的家人朋友只能到处奔走求情,决不能到任何法院去控告蒋主席。只能求情而不能控告,这是人治,不是法治”。
两年后,即1931年12月11日,鲁迅发表的《知难行难》说,刘文典是因为不称蒋为“主席”而“被关了起来”。
刘文典的清华同事冯友兰1963年曾在一封信中提到:“刘先生任安徽大学校长时,蒋介石到安庆,与刘先生谈某事不协。蒋怒说:‘你革命不革命?’刘先生亦怒说:‘我跟中山先生革命的时候,你还不知在哪里!’蒋把刘先生囚起来。……此刘先生亲告我者。”(转引自章玉政编著:《刘文典年谱》,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23页)
后来提及此事的,还有学界名家金克木和张中行。金先生在《刘教授文典》中说,刘文典当时拒绝蒋介石到校“训话”,又拒绝学生“迎送如仪”。那时流行的刘文典的名言是“大学不是衙门”。张先生《刘叔雅》一文中则说,刘文典指着蒋,说“你就是新军阀!蒋大怒,要枪毙他”。
以上几位先生大都曾在民国时代的大学任教,可见,刘文典顶撞蒋介石一事在那个时代已经盛传于学界。但这个传说的传播趋势显然是层累式的,从“拘禁”、“关起来”到“枪毙”,越到后来内容越丰富,但离历史真相也越远。
近十几年,有人将此事发生的时间推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学潮则是为了反日,故刘不仅是对抗权贵有骨气的学人,也是维护民族尊严的英雄,而蒋顿成“民族罪人”。也有人对整个过程进行了文学加工,结果情节就成了:蒋不仅打了刘两记耳光,还照着刘的臀部踹了两脚,刘也不甘示弱,飞起一脚还击,据说瞄准的是蒋的小腹。
其实,从现存史料看,刘文典顶撞蒋介石时,既没有亲自动武,也没有传说的戏剧化,其丰富性也主要是内在的,而非浮于表面。
1928年11月23日晚,安徽大学学生与隔壁安徽省立第一女子中学发生了冲突。据说,这天晚上女中举办校庆晚会,安徽大学学生得知消息,前去观看,因多数学生无请柬,又不甘被拒于门外,便硬挤入会场,女中方面遂关电闸,结束晚会,这一举动引起安徽大学学生不满,开始砸门、毁窗,且打伤女中师生。后警察赶到,平息了事端。经几天协商,刘文典代表安徽大学表示,愿意道歉和赔偿损失,但不同意立即开除肇事学生,遂引发女中学生到安徽省政府(时在安庆)请愿,恰巧此时蒋到安庆视察。
蒋决意召见刘文典和女中校长,协商解决此事。下面的情节,彼时报纸杂志的报道和后来回忆文章的说法虽稍有出入,但有一点相同,它们都没有提到打耳光之事。
据记录最为详细的《教育杂志》第21卷第1号刊登的《皖省学潮之内幕》说,见面后,蒋要刘处理安徽大学肇事学生,但刘说,此事复杂,其中或有“黑幕”,因而拒绝简单处理。现在看来,刘文典所说的“黑幕”,恐既有政治的因素,比如两校的学生中,有国家主义者,亦有共产党员,他们是幕后的鼓动者;也有安徽教育界内部的问题,比如当时的教育厅长韩安,即在安徽大学筹备过程中,多方阻挠,引起刘文典不满。而据说,蒋介石只拟惩处安徽大学为首的几名肇事学生,而韩安则开除了安庆各校学生代表30余名,因而引起公愤。《安徽大学学生护校代表团成立宣言》又说到另一原因,刘文典的“学者态度,革命精神,一切行事,认理而不认人,故多树敌,致受此次之辱”(参见姜舲女士:《安徽大学风潮之由来》所附,《民国日报·觉悟》第12卷第23期)。
在程勉表示无意见后,蒋再询刘,问能否处理学生,刘仍不愿,并“出言顶撞”。至于顶撞的话语,《教育杂志》未明言,现存的两篇回忆说法不一。一篇说,蒋斥刘:“看你这样,简直是土豪劣绅!”刘回应道:“看你这样,简直是新军阀!”(石慧庐:《刘文典面斥蒋介石》)另一篇则这样描述:蒋说:“教不严,师之惰,学生夜毁女校,破坏北伐秩序,是你这学阀横行,不对你撤职查办,就对不起总理在天之灵”。刘答:“提起总理,我和他在东京闹革命时,根本不晓得你的名字。青年学生虽说风华正茂,但不等于理性成熟,不能以三十而立看待,些微细事,不要用小题目做大文章。如果我是学阀,你一定是新军阀!”(参见唐鸣珂:《刘文典在安庆顶撞蒋介石经过》)
它们都提到蒋介石声称要“枪毙”刘文典,但石文说,刘听后“把脚向地下一顿说:‘你就不敢!你凭什么枪毙我?’”唐文则转述在场的经学家姚永朴的回忆:刘“神态自若”,听任卫兵绑架。
不过,从蒋介石指示拘禁刘文典的地点——
省府的“后乐轩”,以及交由刘文典的合肥老乡、国民党安徽省党部委员张亚威办理,亦可看出,蒋也有网开一面的考虑。而“枪毙”一语,不是一时气话,就是后人的夸张。但无论如何,刘文典顶撞蒋介石是确有其事的。人们后来合理地联想,也表明了对刘文典“大学不是衙门”名言的认同和渴望,这句话也体现了那个时代教授们的一点精神。
查台湾1978年出版、秦孝仪主编的《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未见记1928年“皖省学潮”及召见刘文典之事。大概在编者看来,此事不够“大”,故不必记。
刘文典离开安大后,于次年初拜访他的老师章太炎(炳麟),讲述了安大事件始末。章太炎听罢,十分欣赏刘文典的气节,于是抱病挥毫写了一副对联赠之:“养生未羡嵇中散
疾恶真推祢正平。”
民国风骨
今人喜谈“民国范”,尤喜谈民国知识分子之“风骨”;诸多“风骨”中,又尤爱津津乐道“刘文典与蒋介石对骂”之典故。其大略情形,如某学者撰文所述:
“1927年,刘文典出任安徽大学校长。有一次发生了学潮,恰好蒋介石在安庆,就召见了刘文典,责令他交出共产党员的名单,严惩肇事者,刘文典当面顶撞,说他不知道谁是共产党。并以情况复杂为理由,不肯惩办学生。蒋骂刘文典是老封建、学阀,刘也毫不客气,当面骂蒋是新军阀,蒋大发雷霆,让卫士把刘文典抓起来,并扬言要枪毙他,此事在当时的教育界震动很大,安庆大中学生还举行了示威,后经蔡元培力保,才将他释放。”
其实,无待今人追述痛缅,事件发生当日,刘文典已因之暴得大名。譬如,鲁迅讽刺当局,即以刘文典“不肯称呼蒋介石为‘主席’而被关押多日”为案例;胡适也写文章说:刘文典“因语言上顶撞”被拘禁,其家人朋友“只能求情而不能控告(蒋介石),这是人治,不是法治”;更有章太炎抱病撰写对联,赞誉刘的行为,堪比三国时代宁死不向曹操屈服的祢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