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为何赵奢能够仅凭一次战绩,就能够奠定了其战国名将的地位呢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赵奢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

  战国时期,最为著名的一场战争便是长平之战。而提起长平之战,人们就会想起那位“纸上谈兵”的赵军统帅--赵括。而赵国之所以会起用年轻的赵括为统帅以替代老将廉颇,除了赵括精熟兵法理论之外,更为主要的原因乃是因赵括乃马服君赵奢之子。

  古今中外,各行各业也都或多或少会讲究些“家族”传承,这应该算是“世家”情节。我们对将门世家的故事,总是津津乐道。例如,在评书演义中,《杨家将》、《薛家将》、《罗家将》等故事,都演绎了一代又一代,而通常来说,也只有第一代的故事还算是有些样。而听众之所以愿意去听那些子虚乌有的第二、第三代将门故事,本质上也是源於“世家”情节。而对名将之子孙,总会有些格外地期待、关注。明·靖难之役,建文帝起用锦绣公子李景隆为统帅,也是因其乃名将李文忠之子。

  而赵国起用赵括为统帅,也同样受其为“马服子”光辉的照耀。赵奢为战国时期的东方六国八大名将之一(源於汉·贾谊在其《过秦论》中说道:。有“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而且还得以在后世配享武庙(唐代共追封六十四位古代名将,宋代追封七十位,赵奢皆在其列)。

  但是,关於赵奢的战争记载却并不多,为后人熟知的战绩也只有一次。但为何赵奢能够仅凭一次战绩,就奠定了其战国名将的地位,并得以配享武庙。

  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秦伐韩,军於阏与。(赵)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与乐毅同宗,战国名将)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於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秦军解而走,遂解阏与之围而归。赵惠文王赐(赵)奢号为马服君。赵奢於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

  赵奢赢得的这一场战争叫阏与之战,而赵奢凭此一战,便获封马服君(赵奢的后代以马服为氏,其后,又单以马为氏,而赵奢便成为汉族马姓的得姓始祖),并取得了与廉颇、蔺相如同等的地位。而该战役诞生了一个成语,即“狭路相逢,勇者胜”。

  赵奢之所以能凭此一战,就奠定了其战国名将的地位。在於此战的难度系数高,赵国两大名将廉颇、乐乘皆畏战退却,而唯独赵奢却敢战,并取得了胜利。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将割人头与授爵位相挂钩,以激发秦人心中的人欲、兽性。自此秦国出关与山东六国交战,鲜有败绩,而山东六国皆谓秦军为虎狼之师,六国惧秦之心甚重,更不敢主动与秦人野战。而赵奢却主动与秦军比勇斗狠的,并取得了胜利,更值得称叹

  而赵奢除了取得阏与之战的胜利之外,还有一次与齐国名将田单(收复齐国七十余城)论兵的事迹。田单认为有三万兵足矣,士兵过多的话,会影响农耕,是“自破之道”。而赵奢却认为:古代天下分为万国,最大的城,高不过三百丈,人口最多不过三千余家,所以用三万兵去攻或守,对将帅来说没有什么困难。而如今,七国并雄,千丈之城,万家之邑都比比皆是。以三万之兵野战都不足,更不用说攻城了。

  赵奢认为田单不但不懂得用兵,而对如今天下的了解更是少得可怜。而田单听了赵奢的言论之后,自愧不如,感叹自己没有想得这么深远。从中也可以看出赵奢的战争理论认知,要远胜於田单。相比廉颇来说,赵奢更敢战。而至长平之战后期,赵国的后勤已然支撑不住,更需要敢战的将领,而廉颇却一直避敌坚守,连损兵马。此时,赵国也就自然会想起马服君赵奢,而赵奢已死,便起用了赵奢之子赵括为将。假使赵奢若不早死,其与武安君白起在长平尚可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