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宋朝被灭全因赵匡义一句足矣改变历史的话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远历史的国家,在这片雄奇瑰丽的土地上曾经孕育出了无数的子民,王朝在其上更迭,战乱在其上兴起而又归于平静,秦朝以来,中国就进入了大一统的常态之中,王朝的更迭开启着战争但同时往往结束了百年的纷乱。而这些如云般涌起的朝代中有一个足以让今人为之扼腕,为之动容。那就是被我们认定为积贫积弱的宋朝。

  因为历史遗留的原因,宋太祖赵匡胤身处的时代里太多武将拥兵自重,所以宋朝的制度就是重文而轻武,对于武将更是不甚重视,甚至于有时候武将会出现一次过失就丢掉毕生奋斗的事业的情况。但是,宋朝却是一个经济十分发达的时代,百姓生活富足,钱财锦帛都不曾短缺,所以宋朝屡屡通过岁币的方式取得苟且的和平。经济及其富庶的宋朝甚至还出现了纸币,这是时代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铁证,但是这一切都在铁蹄面前成了纸糊的虚妄,当少数民族大举南下,轻歌曼舞泡软的腰肢自然不能用精美的画舫去抵挡铁蹄铮铮的圆月弯刀,一退再退,一赔再赔,就成了宋代的常态。

  但是究其根本,宋代这样极为不寻常的现象的症结在哪里呢?

  如今的我们跳出历史局限的藩篱,以更高的视角来纵览宋朝的历史,可以发现,是宋太宗赵匡义的“一句话”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原来,精于军事并且战功卓著的宋太祖在驾崩之后传位给了他的弟弟,因为本身没能够拥有足够强大的军事胜利,所以急切需要军功来证明自己的赵匡义积极的准备对北方的军事计划。因为,他的哥哥本身就明白北方边疆沿线对于中原和平的重要性,所以他的第一次计划就是进攻辽国,收复失去的幽燕故地。

  不幸的是,这次战争失败了,由于赵匡义本人并没有其兄的军事才能,也加上辽国军队的确过于剽悍,所以战争惊心的惨不忍睹,御驾亲征的皇帝陛下甚至身负重伤,差一点就成了俘虏。气急败坏的皇帝没有灰心,他认为之前的失败只不过是自己小觑了辽国,所以精心策划再次开战,没成想这一次宋军依旧是失败,而且还搭上了久经沙场的名将杨业。这位老将军就是赫赫有名的杨老令公,在被辽人俘虏后,他表现的十分有气节,并且绝食而死。两次战争的失利,给雄心勃勃的宋太宗心中留下的巨大的阴影。

  到了这个时候,他开始动摇起来了,因为本人并不擅长军事谋略,所以他开始思考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渐渐地没有了收复旧地的心思。他曾近对心腹大臣说出了一番足矣改变历史走向的话来,其大意不过是孟子的忧患思想,他认为:“留着辽国在边境作乱可以让皇帝时时刻刻不敢松懈,会时刻都提心吊胆精于国事,而不会出现那种沉迷美女酒色的事情。”

  后人认为就是宋太宗的这一席话,使得北宋再也没能战胜边境线上的敌人,倒是越来越卑躬屈膝,年复一年的和亲纳贡,养肥了辽人,也让自己的国家危若累卵。

  于是宋王朝内部很多问题接踵而来,由于宋朝采取的是职业兵,所以为了维持越来越臃肿的文官体系,大量的招兵,致使兵力过重,国家每年都要拨出很大一部分钱财来为将士们发放军饷。但是有军人就一定会有吃军队空饷的人。于是,宋朝的国家虽然富裕却始终要把大量的钱财投放到军队里。再加上失去了北方的屏障,北宋的军队没有良好的马场,自然就不能组建起一只能够抵抗马背民族的军队来。这就导致了军队需要的更多,需要的粮饷更多这样的恶性循环。

  另外,武将大多受到节制,除非是出现像范仲淹那样的文武全才,否则武将的权利总是受到不通军事的文人的节制,这会导致本来就不能取得胜利的宋军出现更多的漏洞,国家的隐患越来越严重,最终到了无药可救的地步。

  但是不可否认,宋太宗的政策的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三百年的大宋江山很少有起兵造反的反贼,大宋的江山在内部十分的结实。唯有面对来自外部的敌人的时候才显得有些左支右绌,难以为继。但这已经是战略层面的问题了,如果当初,收复了幽燕故地这些问题就很难再为难宋朝了,可惜没有,所以宋朝在历史上也只能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面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