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隆裕太后死后为什么全国为她降半旗呢,她为什么会获得这般殊荣呢

  隆裕太后死后为什么全国为她降半旗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1913年3月19日,太和殿一改往日的金碧辉煌,被北洋政府精心设计成一个大灵堂。所有柱子都被包裹上白布,祭文密布,灵堂上方悬挂着一条“女中尧舜”的横幅,花圈挽联摆满大殿,身穿清朝丧服与民国军装的仪仗队整齐的站在灵堂前。

  正中间摆放着一位女子的黑白照,她的神情平淡,与环绕悲戚哀痛的灵堂形成鲜明的对比。各地人士入京参加追悼会,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万人空巷。

  此人正是清朝的最后一个太后:隆裕太后。

  前朝太后,死后不仅受到北洋政府重视,予她清朝最高规格的葬礼,全国下半旗致哀三日,穿孝服27天,还受到各国使馆的高度重视。

  隆裕何德何能得此殊荣?对比她的姑妈慈禧,可不知道强了多少倍。

  要说事情的原因,这一切的因果,还是因为她的姑妈慈禧。

  原本她只是一介女流,没有慈禧的野心与算计,心甘情愿的做权利的棋子。人们只说她呆板木讷,为皇后时被皇帝冷落太后嫌弃,为太后时垂帘听政却名不副实,被摄政王碾压。一生平凡悲苦,只因主动退位一事,流传千古。

  隆裕太后,名静芬,父亲桂祥是慈禧的弟弟。1888年,22岁的静芬受慈禧太后钦点与光绪结婚,次年被立为皇后。

  书中记载,隆裕太后天生驼背,脸长而黄,牙齿多蛀牙。面容和善,性格内敛,总是一副悲伤的样子。

  玩伴们给她起绰号:大木头

  光绪不喜欢她,一是认为她是慈禧派来的监视他的,二是她的性格和长相都不讨喜。

  更惨的是,慈禧也不喜欢她。慈禧让她嫁给光绪的目的是为了监视光绪掌握权力,这些她都做不到,不仅如此,性格上又不机敏,自然得不到慈禧的心疼。

  自此,静芬的悲剧开始了,因为不得宠,丫鬟太监看见她都不爱搭理,在那些命妇王妃面前也没威信,慢慢的成了紫禁城中多余的人。

  信修明在《老太监的回忆》一书中,谈及隆裕生活的后宫生活:

  (皇后)在宫廷里名有六宫之权,其实受制于太后和皇帝,下不能管制二妃,尤不敢多言,就是对太监也不敢骄傲自尊,每日必至两宫,早晚请安,请安完毕,只有闭宫自守,心中惴惴,惟忧郁而已。

  1908年,丈夫与姑妈相续去世,偌大的皇宫,她也坐上了太后的位置,她也能在那一帘之后听政。以为多年的委屈、孤独与无助都迎刃而解了。可现实却与之相反,摄政王处处打压她,在朝堂之上,她又成了一个摆设。

  三年转瞬即逝,在摄政王载沣的统治下,武昌起义爆发,大清亡了……

  形同摆设的隆裕太后却被推上风口浪尖,聂政王随被罢免,可他惹下的烂摊子,却都要隆裕太后来收拾。

  1911年12月28日,清帝逊位的呼声越来越高,隆裕太后同袁世凯、庆亲王奕劻等王公贵族商讨此事,大意为全权交由他们去做,成与败都不会怪罪,等到日后皇帝长大,也不会埋怨,这一切都是她的主意。

  说完放声大哭,抽噎一阵之后,隆裕太后说出这句话:

  我并不是说我家里的事,只要天下平安就好。

  1912年2月22日,袁世凯宣读退位诏书,隆裕太后听到一半便叹气挥手,泪如雨下。保皇党此时闯进大典,隆裕太后表示说:

  彼亲贵将国事办得如此腐败,犹欲阻挠共和诏旨,将置我母子于何地!”

  御宝盖下帝后母子同哭,群臣皆哭,一片哀嚎。

  大清,亡了!

  而隆裕太后也成为了大清的陪葬品,随着清朝一同而逝。

  1913年太后寿辰,殿上寥寥几人,宗族大臣大半回避,不肯赴宴。自此隆裕太后一病不起,后驾崩于长春宫,享年46岁。

  史书记载:太后患病后,胸腹隆然高起,日渐肿胀。

  这个症状尤其像现代医学中的腹水,可见她生抑郁寡欢,肝气郁积,内心的悲痛长久不能平静。

  在她人生的最后几年,赢得了人民的尊重,却也成了满清宗族的罪人。满清贵族在痛骂她,世人却无一不在称赞她的事迹,大公报也对她做出高度评价:

  既非依附于帝王,亦未尝有垂帘之政绩,而独以让德高怀,召亿兆人之讴恩,曾不以国体之变迁,而稍驰其爱敬者,伊古以来,实惟前清隆裕太后。

  她的46年人生里,被利用被控制,不知爱情为何物,也不知快乐为何物。顺应自然,无力挣脱,日日活得木讷呆板,却在最关键的时刻,力排众议,一手终结满清的腐朽统治,使中国迎来了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