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求学告诉我们:一动不动的未必是好学生
我们来看看这只猴子的来历。
盘古开天地后,东胜神洲有一傲来国,傲来国有一海,海中有一名山叫花果山,山顶有一仙石,长期以来,受天地之真气,吸日月之精华。就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花果山顶的石头里忽然就蹦出一猴来。这猴呢,不足四尺(按现在说呢,就是不到一米三),尖嘴少腮,野性十足,顽劣异常。
一天,天气炎热,众猴避暑,去山涧洗澡,发现一瀑布,众猴说,谁进得去,出得来,就拜谁为王。石猴有胆有识,果敢聪慧,第一个进去出来,发现了水帘洞,然后带众猴进洞……从此,他在水帘洞为王……
孙悟空,不是一只贪图享乐的石猴,而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猴子,为了实现理想,他可以忍受千般困苦,万般折磨。
花果山水帘洞的日子,过得好不快活。白日里,吃山果,饮泉水,山水间嬉戏玩耍;晚上,洞府内歇息,无狼虫虎豹之威胁。众猴对自己的大王,可以说是众星捧月,爱戴有加。然而,不久众猴发现,他们的大王开始神思忧虑,唉声叹气。问之,原来大王是为生命死亡而忧虑。通背猿猴告诉石猴,佛、仙、神三者,可以躲过轮回,不生不灭,与天地山川齐寿……石猴听之,马上准备寻佛访道,求不老之身术。
砍竹做篙,松枝做筏,这石猴独自登筏,飘飘荡荡,一直向大海深处。过了海,又上山,不惧狼虫,不畏虎豹,寒来暑往,过海上山几次,不知路途多远,时间却已有八九载,到了南赡部洲地界,游长城,走小县,见了人,学人话,学人礼……一心想遇高人,求佛仙神圣之道,不料全见世人皆是匆匆忙忙为名利,不免失望,继续登筏前行,飘荡西海,直至西牛贺洲地界,已是十载。
没一人陪伴,没有盘缠,猴子十年飘荡,风雨无阻,只为寻得名师,做他的学生,实现自己的理想。笔者也做过学生,哪里有寻师之苦,饥寒之交迫?常想,现在的孩子,如果吃得好,住得好,玩得好,会不会像猴子一样,自愿放弃安逸,走一条自我奋斗的路?如果自己不足一米三,尖嘴无腮,无父无母无背景,一个标准的矮矬穷,是否会有这只猴子的勇气、自信去怀抱理想?如果让自己一人孤苦无依,在外飘荡十年而身无分文,是否坚持得下来?我佩服这只猴子,是从一开始,不是从他有了七十二般变化,会驾筋斗云,能长生不老才开始佩服的。
十年时间没有白费,菩提祖师接受了猴子做徒儿,取名孙悟空。
孙悟空做学生,与其他学生不同。上课是思维活跃,听到妙处,是兴奋不已,班里动静最大的。
且看他,每日里学习言语礼貌,习字焚香,讲道论经,有空,便提水扫地,修树浇花……菩提祖师的教育是很全面的,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并非像现在有些学校,教育出一些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再看他,菩提祖师讲课时他的表现,抓耳挠腮,眉开眼笑,兴奋的手舞足蹈。菩提祖师问,班里的孩子都乖乖地听,悟空你为何癫狂跳跃?悟空回答,自己听到妙处,喜不自胜,故而跳跃。做老师的人,肯定有体会,上课,那些坐着乖乖的,一动不动的未必是好学生。相反的,那些上课雀跃,神情丰富变化的,一定是领悟了知识,学习效果最好的。所以说,从听讲来看,孙悟空是众弟子中,悟性最好,学习效果最佳的。
孙悟空与其他弟子不同,其他弟子循规蹈矩,想法有限,孙悟空思想不受束缚,眼宽心大,非长生不老之道不学。
菩提祖师听悟空这道不学,那道也不学,假装生气,用戒尺敲悟空头三下,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了,撇下众徒儿而去。其他弟子见老师不讲课了,生气而去,皆埋怨悟空,好高骛远,不脚踏实地,悟空不恼,满脸陪笑。聪慧的悟空,已经领悟了师傅的意思,内心狂喜不已。是夜,待其他弟子睡熟,悄悄进入菩提祖师的房间,听他传给自己长生不老的秘诀……
接下来,为了避雷、火、风三灾,菩提祖师问悟空,是学三十六般变化,还是七十二般变化?悟空说学七十二般变化,自己要在多里捞摸。弟子志向远大,聪慧异常,又肯勤学苦练,作为老师,肯定是愿意倾其自己所有,传授给弟子的,所以,在悟空勤学苦练,学会七十二般变化后,菩提祖师又给孙悟空教了个“筋斗云”。一个筋斗云,便是十万八千里,当年悟空花费十年时间走的路程,现在一个时辰便能到达。悟空,从此果真是有了造化的,不再是那个矮矬穷的石猴!
各位看官,明白了吗,菩提祖师为何那么多弟子,唯独孙悟空本领最为强大?所以,我们还是要有远大理想的,万一努力一下,像孙悟空一样,实现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