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为什么古代女人会选择守寡一生,背后的秘密令人心酸

  纵观古今中国历朝历代,由于封建社会制度的原因,“男尊女卑”一直存在于每一个人的认知里。女性在封建社会的地位是十分卑微的,受着“三从四德”的约束和“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样传统糟粕观念的压制。而对于她们的生平事迹,史书上记载的寥寥无几,甚至很多连名字也没有,只用一个氏来代替。虽然有些书里面,记载了一些女子,那是因为这些女子和一些古代的名人扯上了关系,才能进入史学家的眼里。

  偶尔单独出现的那些,也只能是一些建功立业的巾帼英雄——如花木兰,但这也是一个传说,是真是假都无从得知。哪怕很出名的武则天、慈禧也只能是男权社会中的一粒流沙。可以说中国历史就是一部男性社会发展史,女性在这个社会只是一个附属品,男人可以三妻四妾,而女人却必须从一而终。女人的贞节甚至比性命更加重要,一旦未婚女子失去贞节,她们轻者受人唾弃,被家人嫌弃,一生都不能嫁人,只能常伴青灯古佛,重者会被人沉塘,失去生命。

  不仅是未婚女子,已婚妇女也是如此,她们一旦被人发现有不轨的现象,轻者被休,重者家法处置。就连失去丈夫的寡妇都不可避免,她们失去丈夫之后,为了保住自己的贞节,消除社会舆论,她们只能够选择发誓,为自己的丈夫守寡。

  在古代,为丈夫守寡是一件被人赞扬的事情,无论是官府还是社会舆论都会支持守寡。对于守寡的妇女,官府不但会给予钱财上的帮助,而且还会根据守寡的情况,给予那些表现好的人一些表扬,比如常说的立贞节牌坊。

  当然,人有七情六欲,“守寡”注定你此生再也无法与人享受鱼水之欢,否则就把你浸猪笼。既然如此,若是女性过早丧偶,又宣誓守寡,那么在以后几十年的岁月里,又是如何做的?这里也有个例子:

  在明朝时,有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在临终之际,拿出100枚铜钱,而铜钱上的文字几乎全被磨光,就如同一个外圆内方的铁片。周围众人均不解其中含义,这时老人说话了,称:她从20岁开始守寡,到如今已经有50年了,这五十年她简直度日如年,为的就是留下“贞节”这个名声,而今村头已经为她立起了贞节牌坊。她又是如何度过这五十年的呢?她讲,每到晚上无聊之际,她把铜钱撒到地上,然后在夜色里一枚一枚把它们在捡起来,一直到瞌睡,最后去睡觉。如此作为,为的也仅仅是“贞节”二字。

  古稀老人就是用铜钱来打发守寡日子中的难熬的夜晚,这其中的心酸只有她自己能够体会。老人如愿守住了贞节,官府也为这个老人立了贞节牌坊,可是这一切,却显得那么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