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古代皇帝选继承人的制度有什么缺陷?雍正为什么要秘密立储?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古代皇帝选继承人的制度有什么缺陷?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在中国古代,因为是封建王朝,所以,统治者十分重视皇位的继承,常常实行“预备立储”的制度。但是,这种制度却有两种重大缺陷:

  一是、预备好储君后,官员们容易见风使舵,攀附储君,结党营私。在太子还没登上帝位和太子继承皇位后,这些党派容易被分割,造成朝纲混乱。

  二是、储君应当选择谁,这个问题十分重要。若是不制定相对比较公平的,让众人信服的立储君制度,则容易引来大臣的不满,导致皇子们纷争不断和朝政动荡。

  在开国的时候,君主们的传位通常有两种方案:

  一种、是把皇位传给和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兄弟,这种方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兄终弟及”。

  一种、是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也就是“父死子继”。

  但是,我们都知道,皇帝的妻妾嫔妃众多,子女自然少不到哪里去。可是,皇位就那么一个,每一个子女都是自己的亲生骨肉,这时候,该传位给谁呢?

  于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嫡长子制度,由此诞生。然而,这种制度,却有它本身固有的,不可克服的弊端。在中国古代家庭里,正房妻子生的子女,被叫做嫡出子女,侧房妾室生的子女,则叫做庶出子女。像这样的嫡庶区分,也是中国古代等级制度中的一环。

  在皇家中,嫡庶等级之间的皇位竞争更是激烈,矛盾也十分尖锐。虽然,制定了嫡长子制度,但是,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皇位继承的问题。

  综上所述,皇位继承制度的这些缺点,在清朝时期也受到统治者的关注。

  因此,清朝时期的雍正皇帝,实行了一种比较特殊的“秘密立储”制度。但是,这种秘密立储君的制度,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皇位继承的一些缺点。为了说明这一制度的来源,我们在这里先要把满族的皇家立储君制度的演变过程,简单地介绍一下。

  清朝的建立者努尔哈赤,在刚开始的时候,是立嫡长子为自己的继承人。后来,废掉了嫡长子,改选嫡次子代替嫡长子,不久后嫡次子又被废黜。于是,规定在努尔哈赤去世以后,则由各个旗主推举出一人担当“大汗”。最后,嫡子皇太极被推举,后来,称帝。

  皇太极死了以后,他的弟弟和儿子开始争夺皇位,最后,皇太极的另一位儿子福临在孝庄跟多尔衮的扶持下登上了帝位,也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这样的结果,实际上是“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的皇位斗争,最终,父死子继获得了初步胜利。

  后来,因为顺治帝早死,未能立嫡子为储君,但是,父死子继的思想,已经在皇家中成为了主导观念。到了康熙登上帝位继承大统的时候,也标志着皇家父死子继的皇位继承制度,最终被确立下来。

  到了康熙年间,三藩之乱带来了国家的动荡不安。为了稳定这种局面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康熙帝立年幼无知的嫡长子为太子。几十年后,太子长大成人。此时的太子,已经三十多岁了,所以,他并不满足于“太子”这一位置,想要登上帝位,可是,此时康熙仍然在位且身体康健。

  如此一来,康熙与太子之间的矛盾日渐加深。同时,太子在私底下不断的拉帮结派,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势力,再加上,他从小娇生惯养,对于王公大臣非常看不起,经常凌辱鞭挞他们。刚开始,康熙对于这种情况,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到了后来,康熙实在是忍无可忍,便废黜了太子。

  但是,康熙只有这么一个嫡子,于是,一时之间各位庶出皇子纷纷起来争抢储君之位。迫于皇子们这么激烈的竞争,和大臣们一片怨声请求立储君的无奈之下,康熙只好把原来的太子重新立了起来。可是,太子依旧死性不改拉帮结派。而其他皇子也没闲着,继续明里暗里的争斗,诬陷太子。

  皇子们的储位之争,让康熙帝感到十分烦闷,最终,他严惩了太子党中最活跃的几个人以杀鸡儆猴。随后,康熙再次废掉太子。在此之后的许多年里,储位之争不断,很多官员因为储君问题分裂成了多个党派,这更是造成了严重的政治影响。后来,在九子夺嫡中,四皇子成了继承人。

  雍正帝上位后,吸取了康熙时期皇子们储位之争的教训,决定实行一种新的立储方式,那就是:秘密立储制度。这种方式简单来说,就是皇帝把自己选定的太子人选,写成两份相同的密诏:

  一份密诏放在一个小匣子里密封保存,当着诸位大臣的面,藏在宫中最高处的一块匾后面,以此向国人传达出一种“太子已立,天下安定”的讯息。

  另外一份密诏则是由皇帝本人来亲自保管。

  皇帝临终之前,凭借着这两份密诏上面所写下的太子名字来传位。这样的做法,即使皇帝遭遇不测,没能把自己保管的那份密诏拿出来,或者其他人不能找到这份密诏,也有匾后密诏为凭证。此后的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帝,都是通过这样的方式选拔出来登上帝位的。

  咸丰帝只有一个儿子,所以,他没有选择,死后只能由这个儿子继承皇位。而接下来的同治、光绪二帝都没有儿子,所以,他们都只能从家族的旁支中挑选出自己心仪的继承人。

  其实,像这样秘密立储君的做法,除了将要立的太子名字保密之外,还要不拘泥于嫡长,从皇子们的综合评价出发。乾隆最开始秘密立储君的时候,其实,也受到了嫡长观念的影响。而这,也许跟他和嫡妻的感情深厚有关,所以,他爱屋及乌,一并喜爱了嫡妻所出。

  当嫡子死后,乾隆对于嫡长子制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权衡利弊之下,乾隆决定废除传统的嫡长子制度,改为依据皇子的品行选择储君。为了让自己的想法顺利实行,乾隆还专门书写了一份上谕以表明自己的态度,他说:立储君“以长不以贤,以贵不以长”的说法,实在是荒谬无比。

  其实,想要实行秘密立储的方案,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破除原有嫡长子制度的限制。由此来看,雍正帝才是第一个不拘于身份的高低、嫡出庶出和年龄大小等来选择储君的皇帝。

  当年,雍正帝秘密立下的储君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帝)的身份,在众多皇子中算不上最尊贵的,也算不上最年长的,可是,雍正帝还是立了弘历为储君,这其中,雍正就是因为看中了弘历的品行和才干。而此后的皇帝们都是如此,在诸位皇子之中,综合他们的才能、品德等方面,进行考虑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