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登禹:亲自挥刀上阵刀劈日寇的“打虎将军”
在我们生活的京华大地上,曾经涌现出大批爱国主义民族英雄,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彰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英雄风貌。本报与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共同推出系列报道“京华英雄”,每周一期,热血阅读,英气传承。
欢迎关注“解放军生活杂志”微信公共平台,请用手机订阅微信公共账号,点微信通讯录,再点添加,查找公众号搜索“解放军生活杂志”;或者直接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赵登禹与佟麟阁将军都是“七七”事变中率部奋勇抗日以身殉国的著名抗日将领。冯玉祥曾这样评价他:“为人忠诚勇敢,勤苦耐劳,生得身体魁梧,臂力过人,因为他曾只手捕虎,所以绰号‘打虎将军’。”
投身冯玉祥常德打猛虎
赵登禹自幼因家中贫穷,只读过两年私塾,就拜师习武刻苦练功,武艺超群。1914年,年仅16岁即投身冯玉祥部。在一次与冯玉祥摔跤角力中,他把冯玉祥摔倒三次。排长责怪,他却说:“不摔倒,怎定输赢?”冯玉祥不仅没有责怪他,还把他收为随身卫兵。
1918年冯玉祥驻防湖南常德,赵登禹随往。境内有常德山,一次执行任务,需翻过山。已闻山中有虎伤人,他还只身上山,空拳击虎,虎奄奄一息。冯玉祥知悉后拍下照片:只见一魁壮军人骑于虎背,左手抓住虎头右拳高举,作打虎状。冯玉祥将照片登报后保留下来,直至1937年7月28日赵登禹抗日殉国,取出照片写下“民国7年的打虎将军”,署名冯玉祥。
夜袭喜峰口大刀惊日寇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落入日寇铁蹄。国家灾难、民族耻辱,震撼着广大爱国官兵。在第29军军长宋哲元提出“宁做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等口号的鼓舞下,赵登禹率部进行各种实战训练。当时,第29军武器装备非常简陋,枪械严重不足,无奈中他们自制了一批大刀发给战士们,以补枪械不足。为此,赵登禹亲自给士兵们做示范,演练大刀劈杀要领,督促他们勤学苦练基本功。
1933年3月,长城抗战爆发。3月初,日军铃木师团抵达喜峰口。喜峰口是长城线上一个重要关口,对确保平津、华北安全至关重要。因此,必须抢占有利地形,阻止敌人入侵。29军军部经反复研究,任命赵登禹为长城前线作战总指挥。赵登禹接到命令,立即派217团火速前往喜峰口。日军已占领有利地形——喜峰口东北高地。增援部队与日军经过几个小时肉搏拼杀,将高地夺回,但日军倚仗机枪、大炮又将高地占领。赵登禹率后续部队赶到后,亲自带领109旅将士将高地夺回。3月10日拂晓,日军倾巢出动,向高地猛攻,赵登禹命令将士按兵不动,直到日军临近,一声呐喊,将士挥动大刀向日军冲去,赵登禹腿部受伤,仍坚持前线指挥。他们只有简单的武器,与配备精良的日军反复冲杀一天,一些阵地失而复得,得而复失,双方都伤亡惨重。
赵登禹见敌我武器装备悬殊,考虑应发挥我方长处,利用近战、夜战出奇制胜,宋哲元批准了他们的计划。3月11日夜,亲率所部携带大刀和手榴弹,分路夜袭攻击喜峰口日军营地。赵登禹尽管腿上枪伤疼痛难忍,仍拄着木棍,走在部队的最前面。
防守日军没有料到,漆黑的深夜会有中国军队从天而降。当夜袭的将士手举大刀冲入日军营房,日军从睡梦中惊醒,眼见明晃晃的大刀飞舞,来不及反抗就成了刀下鬼。赵登禹亲自挥刀上阵砍杀,两口战刀均被砍缺了刃口,左腿在战斗中又负轻伤。此次夜袭砍杀日军铃木旅团1000余人,炸毁大炮18门,中国军队取得了自“九一八”事变以来的首次大胜,史称“喜峰口大捷”。
大刀队吓破了日军的胆,从那以后,日军特别打制了铁项圈套在脖子上。喜峰口大捷让赵登禹所率的大刀队一举成名,作曲家麦新后来为此谱写了《大刀进行曲》,传遍了华夏大地。南京国民政府向赵登禹颁发“青天白日勋章”,109旅编为132师,赵登禹晋升为该师师长。
张北两事件寸步不退让
秉性刚烈和民族自尊心极强的赵登禹,无法容忍日军对中国人的血腥屠杀,不仅勇于在战场上痛击日军,战场下也敢一再违抗上级“隐忍”的训示,与日伪军针锋相对,毫不退让。
1933年9月,赵登禹率部进驻察哈尔省张北县后,就“制造”了两次轰动一时的“张北事件”。一次是1933年10月27日,8名日本人途经张北,不仅不按规定接受赵登禹部队检查护照的要求,还有意挑衅。为了维护民族尊严,赵登禹下令挑选100名身强力壮的士兵,带着上刺刀的步枪,一边高喊口号,一边在这8名日本人面前走正步,吓得这几名日本人赶紧道歉走人。另一次是1935年5月31日,有4个日本人偷偷潜入阵地,偷绘驻防布阵图,赵登禹果断将他们扣押。日本人抓住两次“张北事件”大做文章,南京国民政府再次妥协退让,6月19日以“屡生事端”为由,免去宋哲元察哈尔省政府主席职务,任命省民政厅长秦德纯暂为代理。秦德纯随后与日本代表土肥原签订了屈辱的《秦土协定》。随后,赵登禹及所部随第29军移驻北平附近。
南苑杀敌勇殉国英名扬
七七事变后,日军加速向华北派兵。7月25日,日军在经过充分准备后对驻防平津的29军大举进攻。28日上午,日军向南苑29军军部驻地发起总攻。宋哲元任命赵登禹为南苑方面指挥官,赵登禹召集在南苑的各部官长开会,鼓励大家说:“军人抗战有死无生,卢沟桥就是我们的坟墓。”
由于敌我力量相差悬殊,29军伤亡较大,日军从东、西两侧攻入南苑,双方陷入肉搏战。此时,赵登禹临危不惧,指挥29军卫队旅和军训团学生队,与日军展开激烈厮杀。这时,部队突然接到上级命令,要赵登禹指挥部队后撤到大红门一带。日军窥出赵登禹的意图,抢先在南苑到大红门的公路两侧架起机枪封锁道路。赵登禹乘坐的车子行到大红门附近被炸毁,他身受重伤,警卫劝其撤退到安全地方,赵登禹不肯,带领部队向日军反击。这时,一枚炸弹飞来,炸断了他的双腿。赵登禹醒来含泪向传令兵说:“军人战死沙场没什么悲伤的,只是老母年事已高,受不了惊慌。回去告诉她老人家,忠孝不能两全,她儿子为国而死,也算对得起祖宗……”说完就停止了呼吸,时年39岁。
赵登禹与同在南苑战斗中牺牲的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是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最早战死疆场的两位高级将领,他们的壮烈牺牲,在全国引起了巨大震动,全国各地都举行了悼念两位抗日英烈的活动。宋哲元得知赵登禹牺牲的消息,捶胸顿足,失声大哭,说:“断我左臂矣,此仇不共戴天!”赵登禹的老上级冯玉祥得知他的死讯,更是悲痛不堪,挥笔写下了《吊佟赵》诗,以寄哀思。延安军民也为佟麟阁、赵登禹二将军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毛泽东同志高度评价赵登禹等国民党抗日将领,称赞他们“给了全中国人以崇高伟大的模范”。
为表彰赵登禹抗日杀敌、为国捐躯功勋,1937年7月31日,南京国民政府追赠赵登禹为陆军上将。1946年,北平各界举行公祭赵登禹仪式,在由李宗仁、冯玉祥等联名发出公祭文启中,对赵登禹做出了高度评价。何基沣奉冯治安之命到北平,将赵登禹和部分29军阵亡将士忠骸,迁葬于卢沟桥畔西道口,实践了“卢沟桥是29军坟墓”的誓言。同年,北平市政府将北沟沿更名为赵登禹路,以示纪念。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对赵登禹为国捐躯的英勇壮举做了表彰,确定赵登禹将军为抗日烈士。
人物小传
赵登禹(1898—1937),字舜臣,山东菏泽人。1914年加入冯玉祥的部队,后任冯的随身护兵。1926年参加北伐。1933年,任第29军第37师第109旅旅长,后任第132师师长。1937年7月28日,在南苑战斗中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