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在位时发展经济,为何又下令禁海禁矿?
你们知道康熙的故事吗?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
随着台湾的回归后,康熙帝鉴于国内局势已经稳定,于是一改大清初期不许下海的政策,在康熙二十三年废止了禁海令。当时,一部分官员反对开禁,康熙一针见血地说以前尽管也实行海禁,可私自出海的船只从未停止过。主张海外贸易不能实行的,无非是有些官员想着趁机捞油水罢了!海禁废除后,清政府在广东澳门、福建漳州、浙江宁波台山没口海关,管理来往商船,征收关税对外国商船实行了减免商税的鼓励政策。
于是中国与南洋、西欧及日本都有了的贸易往来。康熙还允许民间造船出海进行货物交易,苏州的官营船厂年产货船上千艘。自康熙二十八年至康熙五十年的二十三年间中国开往日本的船只就有1791艘。开放海禁30余年,南洋的药材、香料、棉花,西欧的呢绒、自鸣钟、玻璃、仪器源源不断流入中国。而中国的茶叶、生丝、绸缎、陶瓷也大量的输入世界各地。海外贸易的发展,在使清政府获得了相当可观的关税收入的同时,也促进了东南沿海的手工业发展,使这个地区的经济又重新繁荣起来。
江南丝织在明代就已经发展到相当水平,历经明末的战乱和清初的屠杀,也是一片萧条、康熙减少了对江南丝织业的税收,取消了每家机户的织机不得超过百张的限制,鼓励有能力者多置织机。丝织业很快恢复和发展起来。与此同时,制糖业和陶瓷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康熙年间仅台湾一地就年产蔗糖二、三万石。江西景德镇的工匠有十几万人,瓷器的花色水平达到了空前的水平。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繁荣、一批新兴的工商业城市大批涌现出来。
康熙还逐步放宽了对采矿的限制。他采纳了云南总督蔡毓荣的建议、于康熙二十一年允许私人开矿、实行任民开采、国家收税的政策。云南的采矿业随之兴旺起来,铜开采量达到每年400万斤。广东有个大商人何锡申请在广东海阳的仲玩山开采铜铅矿、并愿意每年上缴5万两银子,康熙特许他试办三年。这样,到了康熙后期仅云南的铜矿就有18处,矿工近百万人,广东、广西、四川、湖南等省的采矿业也有了较大规模的发展。
但是,作为封建地主阶级政治的代表康熙,他仅仅是把开海、开矿当作了经济上的权宜之计,他没有做出更长远的考虑,当大清朝的经济恢复和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康熙认为开海开矿在政治上的危害远远大于经济利益时,他又下达了要禁海禁矿的旨意。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禁海令的下达使海区的贸易税收锐减,手工业者的技艺无法充分发挥,行商者只好闲守在家,花费了巨资建造的商船,只能任其闲置岸边直至腐烂。更严重的是康熙的禁海政策长期被他的后人奉为国策、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中国日益处于落后挨打的地位。
小编认为康熙曾经一度打开了对外贸易的大门,但最终又将大门关闭起来,这明显就是过大于功,可能是由于康熙曾开创的他的康熙盛世,所以他觉得大清国已然站在了世界顶端,不需要再开放门户,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使本来处于很先进的大清国日益落后于他国,从而引发了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