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常遇春到底得的是什么疾病,为什么他会在四十岁就突然暴毙了呢

  常遇春为什么会在四十岁就突然暴毙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常遇春是朱元璋最为倚重的大将之一。然而,就在朱元璋称帝不久,40岁的常遇春却突然暴毙,这是怎么回事呢?

  (常遇春剧照)

  常遇春少年习武,到成年时,已经练就了一身好武艺。

  常遇春之所以会苦练武艺,一方面是因为他想改变泥巴腿子的命运,另一方面是他对元朝统治者充满痛恨。

  1355年,朱元璋已经脱离郭子兴,开始了单打独干。这一年,他正好攻打和州。常遇春早就听闻朱元璋为人仗义,是个大有前途的人,所以他便扮着老百姓,在朱元璋驻军附近流连,观察朱元璋的所作所为。结果这一看,他就发现朱元璋的队伍不光纪律严明,朱元璋亦是个视兄弟如手足做大事的人。

  常遇春追随朱元璋后。起初,并不受朱元璋重视,仅在帐下做了一名普通的士兵。但几战之后,朱元璋就发现,这个年轻人总是冲锋在前,其勇猛之势,锐不可挡。于是,便渐渐地开始注意起他来了。

  让常遇春展露头角的,是采石矶一战。

  那一年,朱元璋率军继续南下,攻打采石矶。

  当时采石矶的守将,是元末将领蛮子海牙。由于他防守严备,朱元璋的军队久攻不下。就在这时,只见常遇春撑一小船,在乱箭中急速往对岸驶去。很快他便跳上岸,冲入敌阵,左突右杀,杀得元军乱了阵脚。

  朱元璋趁机率军攻到对岸,一番激战后,元军眼看不敌,纷纷归附。

  接着,由常遇春打前阵,朱元璋一股作气,不光夺得太平,还拿下了集庆等地。

  此战结束后,朱元璋得到了一块富庶之地。这块根据地,为他后期革命奠定了基础。常遇春自然功不可没,所以朱元璋封他做了大元帅。

  随着战争推进,常遇春建立的功劳也越来越多。鄱阳湖之战中,他三战陈友谅,皆胜。为朱元璋一统天下,扫清了障碍。

  (陈友谅剧照)

  随后,常遇春又率军东征张士诚,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一击破张士诚的壁垒,仅10个月就攻取平江城。

  紧接着,常遇春又率25万大军北伐攻元。他数次单枪匹马冲入敌阵,杀得元军四散而逃。

  常遇春曾夸下海口,说只要给他10万大军,便可横行天下。由于他在历次战役中,的确战无败绩,因此军中将士都深信不疑,尊他为“常十万”。

  除了能征善战,常遇春对朱元璋还非常忠心。在刀枪无眼的战争中,他一边奋勇杀敌,一边还极力保护朱元璋的安危。

  比如有一次,元末大将张定边在与朱元璋的交战中,已趋上风。眼看朱元璋将死在他的刀下,幸亏常遇春远远射出一箭,取了张定边性命,让朱元璋躲过了一劫。

  既忠心又勇猛,这样的大将朱元璋如何不爱?所以朱元璋对他也非常厚爱,不光屡屡加官进爵,还让太子朱标娶了他的女儿。这样一来,常遇春彻底是摆脱了泥巴腿子的命运,成为了显贵荣耀的皇亲国戚。

  然而,就在朱元璋建国不久,革命已告收尾,该好好享受胜利成果时,常遇春却“暴疾卒”。那么,常遇春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暴疾”的呢?

  (朱元璋剧照)

  有关常遇春的死,在《明史》中虽只有寥寥几字,不过在明人王文禄的《龙光慈记》中却有提及。

  据说有次常遇春打了胜仗,朱元璋一高兴,就赏了他两个貌美的侍女。

  结果常遇春就像接到了两个烫手山芋一样,不知如何是好。原来,他在外虽然勇猛无敌,但却是个怕老婆的主。

  有次,他在酒后夸了其中一个侍女的手很白。结果,他的夫人就把那个侍女的手砍了,装在锦匣里送给他,着实吓了他一跳。

  上朝的时候,由于受了惊吓难免恍惚。朱元璋见了便起了疑,问清后便留常遇春在宫中饮酒。不久,又端出一碗妒妇汤来,说喝了便不再惧内。常遇春信以为真,喝了两大碗后,见其他大臣都得了一个肉包。一问之下,才知是朱元璋就在刚才命人去杀了他的夫人,并将他的夫人炖成肉汤,让他和功臣们分享了。

  常遇春知道后,惊厥引发癫痫而死。

  但是,这个说法基本上是占不住脚,因为常遇春的夫人是蓝玉的姐姐。

  常遇春对蓝玉这个小舅子很好,先是将他收在帐下亲自培养,后来还把他推荐给了朱元璋。最后,蓝玉也成了一员手握重兵的大将。

  再说常遇春身经百战,什么场面没见过,怎么会因此就吓成癫痫呢?

  也有人说,常遇春之所以会暴死,是他“杀降屠城”的报应。

  原来,常遇春虽然勇猛无敌,但他嗜杀成性,但凡攻下一城必屠一城,对于那些投降的俘虏,他也是不留活口。古代有“杀降不祥”的说法,朱元璋也劝了他几次,但他却一意孤行,肆无忌惮。

  当然了,所谓“天道轮回,报应不爽”,都是迷信的说法,显然是不靠谱的。

  由于古代的科学不发达,人得了急症也查不出原因。而引发人猝死的疾病又非常多,因此,人们在解释不清楚原因的情况下,都会胡乱猜测,甚至陷入迷信。常遇春多年在外征战,进行一些剧烈的活动,突然猝死,其实也是很正常的。

  (参考史料:《明史》《龙光慈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