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如果清朝重视明朝科技会怎么样,还会出现近代史的惨剧吗

  还不知道:如果清朝重视明朝科技会怎么样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在明清时期,中国和西方的交流就已经开始多起来了。在明朝的时候很多的西方人都进入了中国,带来了很多的西方之物,也大大充实了明朝的生活。以至于就有了明朝如果依旧存在的话,就算不能领导,起码也能搭上工业革命的班车,不至于被吊车尾。

  而现在我们能够了解明史的来源,一个就是清朝编纂的厚厚一本明朝史书,一个就是从明朝的文物之中去了解。而这两个条件其实有时候也会互相的进行一番“打脸”,这也是受制于当时没有照片和影像资料,编纂史书的时候总是凭着口口相传来完成的,所以别看《明史》是厚厚的一大本,但是里面的打脸设定似乎也不少。

  而在当时,明朝的科学技术似乎已经像那颗渐渐滑落的五角星一般,迅速的从世界最顶端滑落,在西方的科学进入中国之后,当时的有识之士便觉得明朝的一些科技似乎已经走到了西方统治者的后面,而在当时西方带来了很多的新科技技术,也让明朝引发了一场小科技的革命,虽然不像后来的工业革命那样为世人所震惊,但是对于中国来说也已经是不小的事情了。

  其实明朝的科技在初期的时候也不是说完全落后,至少在某些方面可说得上先进,就比如造船行业。当时下西洋的时候,郑和的旗舰长147米,宽60米,能够在海上行驶很长的时间。而7次下西洋的时候,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的造船水平能够超过这个数值。但是由于被认为是劳民伤财等原因,这最后成了惊鸿一瞥。反而是在50多年后随着哥伦布发现美洲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拉开了大航海的序幕,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了。

  而在天文学上,明朝也是积极吸收很多的新知识的,在明末时期,当时的欧洲天文学的学者来到中国,和以徐光启为首的天文科技学家共同编纂了一部《崇祯历书》。这部书从1629年开始编成,到1634年才宣告完成。当时除了大量的中外科学汇总,对外国的文字进行翻译校对之外,明朝的外部环境也是制约他们的一个因素。在开始编纂的当年,李自成开始了自己的起义,再加上关外的军事压力,当时的明朝根本挤不出多余的钱来编书。所以能够编纂出来已经是很不容易的。这里面对于那些天文现象,通过古代的礼法筹算和西方的观测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科学的范畴,而这部书却直到清朝的时候才最终发布,而且还有一些删改。

  在军事领域上,火器的应用在当时的军队中已经开始了,但是当时的火器还处在比较落后的阶段,在当时一个叫毕懋康的人曾经发明了一种新型步枪--燧发枪,这种步枪改变了当时点火发射的方式,采用了燧石打火的方式进行发射,避免了雨雪天气下火药潮湿的缺点,而且射速也变得相当快。而他提出的这把枪的原理的时间,在欧洲也才刚刚提出同样的理论不久。可见中外在一些事情上也是有点不谋而合的。但是清朝虽然也装备火器,却对这样划时代的步枪不感兴趣,最后当欧洲人拿着这种枪装备了200年的时候,中国当时只是把他当成清朝皇帝的玩具。

  科技的进步,除了自我的发明,更重要的就是能够让它物尽其用。清朝正是这样一次次的拒绝着新科技,最后让自己在世界上迅速滑落,造成了近代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