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政府的改革方略中殖产兴业带来了什么经济繁荣
1871年11月至1873年9月,明治政府派出以岩仓具视、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为首的勋臣分批到欧美考察。远赴欧美的日本使团不断地写信回国,提出“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和“富国强兵”三大政策,以此作为明治政府的改革方略。明治政府于1870年12月成立工部省,于1873年11月成立内务省。在经济方面,明治政府强推“殖产兴业“殖产兴业政策,希望通过国有资本带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明治政府将矿山、工场、纱厂、铁路都收归国有,在西方技术的帮助下,建起了一批批的模范工厂、模范产业,但也导致那些向工商业转型失败的贵族、武士迅速破产。于是,明治政府内部出现了保守与改革两派。依靠地方武装起家的明治勋臣西乡隆盛开始同情没落的武士阶层,提出日本东亚战略,实施对外扩张。
以西乡隆盛为首的一帮明治大佬开始琢磨:到底是攻打朝鲜,还是攻打台湾。而明治政府认为,朝鲜只是大清帝国的属国,台湾却归入了大清帝国的版图,所以打朝鲜更容易得手。美国人听说后相当高兴,德隆希望华盛顿政府能够支持自己,让自己来驾驭日本这只小猎犬。
副岛种臣,“佐贺七贤”之一、明治政府勋臣,和西乡隆盛一样,都是扩张主义者。1872年8月,在副岛种臣的强推之下,明治政府居然把驻朝鲜釜山的草梁倭馆转归日本外务省直接管理。但就在此时,前往欧美访问的岩仓具视、大久保利通等人回到日本,他们想将从欧美学来的、融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为一体的现代化改革全面推进,让日本先强大起来再对外扩张。于是,西乡隆盛与副岛种臣进兵朝鲜的计划便一拖再拖。
欧美之行令岩仓具视等人深受刺激,他们发现,不仅英、法、德、俄等欧洲大国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就连丹麦、瑞典这些弹丸小国也都拥有不可小觑的军事实力。当时的德国首相俾斯麦在与日本使团把酒言欢后提道:“国际政治就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罗马角斗场,普鲁士从一个小国走向了统一的大德国,唯一的诀窍就是通过军事强权去获取国际上平等对话的权利。”
俾斯麦酒后的一通慷慨陈词令岩仓具视一行激动不已。岩仓具视在德国考察期间意识到,德国人先是通过战争勒索了法国人50亿法郎和矿山,然后又将大量的战争赔款投入到银行和矿山中,令德国经济以火箭般的速度直冲而上。因此,岩仓具视认定德国的军事强权是“富国之本”,而英、法的工商业经验则是军事改革的重要保障,日本要成为大国也需要一系列的制度改革。
岩仓具视在欧美考察期间听到不少关于中国的言论。例如,俾斯麦就根本不看好中国的改革。没错,在围剿太平军的过程中,清政府就开始摸索着国有资本的改革。但在俾斯麦看来,中国的改革只注重技术层面,对政治体制与社会制度改革却重视不够,失败早已注定。
俾斯麦对中国改革的悲观态度令岩仓具视感到振奋。他觉得日本一直活在大清帝国的阴影之下,一旦通过改革超越中国,东亚强国之远略指日可期。不过,岩仓具视很快就冷静下来,他意识到以李鸿章、左宗棠、沈葆桢为首的汉族官僚集团开始将改革从国有资本扩大到民营资本,中国富国强兵的全面改革也已经开始了。一旦日本出兵朝鲜,中国为了维护龙兴之地东三省的利益,一定会出兵帮助朝鲜这个属国,日本扩张的锐气将受到严重打击。
1873年,副岛种臣带着李仙得来到北京,参加同治皇帝的亲政大典。到北京后,副岛种臣大半夜跑到总理衙门,要求享受与欧美使臣一样的觐见礼遇,结果遭到奕的拒绝。期间,李仙得不断在北京活动,拉拢欧美各国公使,为日本出兵台湾寻找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