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东晋十六国到底是什么样的,他们的实力和经济情况如何

  东晋十六国到底是什么样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东晋建立之初,北方一些士族南迁时这些人由于有士族豪强的掩护,享受不纳租税、不服兵役的待遇,客观上对发展农业生产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是,从东晋王朝整个社会生产来看,仍然受到战乱的严重影响,无法从根本上扭转国贫兵弱的局面。司马睿首次派祖狄北伐,只给他1000人的粮饷,3000匹布,令其自行制造兵器,招兵买马。

  由此不难看出,东晋王朝几次北伐均未能全部恢复西晋的一统天下,除了其他方面的因素之外,经济实力薄弱,不能不是最根本的原因。

  北方十六国中,经济上略有发展的是石勒的后赵、苻坚的前秦和张轨的前凉。后赵在石勒当政期间,采取督劝农桑遣返流民回乡、释放轻刑罪犯等措施,充实农业生产的劳动力。

  石勒还鼓励生育,以增加农业人口。这些积极措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在石虎当政之初,社会已相当殷富。石虎“以租入殷广,转输劳烦,令中仓岁百万斛,余皆储之水次。”由于后赵国富兵强,在它的鼎盛时期,几乎近于统一北方。

  它的疆域北至今内蒙古和河北省北部,南达今淮河流域,东临大海,西止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河西的鲜卑、凉州、西域诸国,东北的高句丽、肃慎等,均惧于后赵的声威,遣使纳贡。

  前秦苻坚即位后,十分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力劝农桑、开放山泽、推广种植技术,征发官吏富豪家奴3万多人兴修水利,也使社会经济有较大的发展。前凉的张轨当政时,由于社会较安定,生产也未遭受大的破坏,中原地区大批难民不断涌入凉州避难求生。

  此外,前燕的慕容皝也很注意发展生产,撤除苑囿,给无地农民分配土地,恢复魏晋以来的屯田制等,社会经济也有了相应的发展。

  但是,这些国家都是好景不长,在它们稍有作为的君王病故之后,很快便败落下去。从战争实力依赖于经济的角度来看,十六国之所以混战百年谁也未能统一北中国,根本原因也还是经济实力不够强大所致。

  作为战争实力最重要因素的人力资源,在东晋十六国时期是相当微弱的,它大大低于前朝。据史书记载统计,中国在东汉桓帝时,全国人口曾达5006万多人。

  三国时期经过长期战乱,至末期人口锐减至767万人,而当时曾与强大的曹魏相抗多年的蜀国,人口尚不足百万。西晋武帝太康年间,全国人口有一定的回升,达到1610多万人。

  东晋十六国这个中国历史上自春秋战国以来第二个最混乱的时期,割据势力林立,许多地区连年混战不休,特别是人口稠密、经济繁荣的中原地区,历经一百多年的战争浩劫,更是凋破不堪,有的郡仅有百户人家。

  十六国几个主要政权拥有的实力相当可观:汉(前赵)、后赵约30万;前燕达40万;前秦最高达60万,淝水之战时更多达“百万之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