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明末围绕辽东上空的魔咒是什么?预示末世之兆

  大家好,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一篇精彩的历史文章,今天讲述的是明朝末期三位曾经做过辽东经略的,一度可以力挽狂澜镇守住辽东的民族英雄,如何莫名其妙的功败垂成的故事。明朝的最大转折点,应该就是发生在万历四十七年三月份的萨尔浒之战。在此战之后,明朝基本上在辽东地区的优势损失殆尽,其在山海关以外的明朝势力范围也都龟缩到宁远城一带。

  要知道一点,一但山海关失守,那么北京就直接暴露在后金的铁蹄之下。所以能否守住关外的防线,直接关系到北京的安全。因此关系到关外防线安全的辽东经略,就成了大明至关重要的位置。三月份萨尔浒之战后,大明十万精锐尽失,明廷举朝震惊。五月份朝廷就派了熊廷弼前往收拾残局。熊廷弼一到辽东,虽然知道形势很危机,但是一到前线,才发现状况已经相当糟糕了。后金的军队已经控制了铁岭和开原,沈阳则是一片鬼哭狼嚎,人心惶惶,逃难者拥堵在官道上,一副末世之相。史书记载:残兵零碎,皆无人统帅。

  熊廷弼来到辽东,首先做的就是稳定军队。而要稳定军队首先要做的就是杀一批叛逃贪污的将领,奖赏那些坚持岗位的士兵。很快,熊廷弼就在辽东的军队中,树立了自己的威信。建立威信之后,熊廷弼就开始着手督造火器和盔甲等战备资源。在平时他还亲自安排士兵训练使用火器。有史书记载他要求每个军官“遇夜在营依放守宿,枕戈卧甲,以防不虞。“这样的做法,的确很有效的遏止住了后金的进攻,但是莫名其妙的是,在泰昌元年十月被言官弹劾,导致熊廷弼被临阵换将。

  大敌当前,这样做本来就犯了大忌,这还不算严重的,更为严重的是,接替熊廷弼的是一个叫做王在晋的人。现在大家都有个常识,就是久坐机关的人,基本上很多的都会脱离群众和第一线。整天一杯茶一张报纸,哪里知道现实的复杂与艰辛。果然,这位王大人很快就犯了官僚主义错误,打算“乃请于山海关外八里铺筑重关,用四万人守之”。这个办法很快就遭到前线专业人员的反对。这个反对方案很快得到了大学士孙承宗的支持,孙承宗在责问了王大人后,就自己来到辽东,替换这个外行的辽东经略。

  孙承宗来到此处,基本上做的事情就是熊廷弼要做的,整顿军士,督造火器,最后一点就是筑城以守。孙承宗在督战辽东前线的时候,将前哨观察站向北推进四百里,并修城九座,修堡垒四十五座。基本上把后金的八旗士兵挡在辽河以东。然而奇怪的是,孙承宗在此位的时候,曾经多次请求朝廷换帅,说明自己不想干了。终于在一场看似规模很小的柳河之战失败后,就卸甲归田了。有人说这是阉党作祟,故意陷害孙承宗。但是作为一个曾经浪迹天涯的大学士,孙承宗可没有那么迂腐或者说陷于门户之见。

  在孙承宗眼里根本就没有所谓的东林党和阉党,只要有利于国家社稷,皆可为我所用。作为蓟辽防线的设计师,像柳河这样的小战役又怎会输呢?所以只有一个原因,这是孙承宗故意的。孙承宗的前任辽东经略熊廷弼,就非常反对以辽人守辽土的这个政策。因为熊廷弼在上任时候就发现了一个大问题,之前在辽东镇守的大将李成梁之所以可以百战百捷,所用的士兵全部都是他的家兵。说白了,就是他私人军队。所以当熊廷弼来到辽东之后就发现,根本就没有可用之兵。卫所的士兵除了会种田之外,几乎不能打战。

  这也是为啥,熊廷弼,孙承宗,包括以后的袁崇焕都始终在辽东干着同样一件事情,就是筑城。因为作为第一线的指挥官他们后很快就发现,如果和后金的野战军队在野外对砍,几乎没有办法获胜,几乎就是一触即溃,连拉都拉不回来。所以能治敌的法宝只有一条,占据高墙以火器攻之。这也是为啥袁崇焕在锦宁大捷中没有损失一名士兵的情况下,就一下子依靠红衣大炮击毙后金骑兵17000余人,甚至直接把努尔哈赤也顺带轰死了。面对这样的窘境,孙承宗发现了,要想所谓的恢复辽东,就凭借着这些卫所的士兵,根本就无法实现,而当时吹的特别牛的辽东铁骑,也只是勉强的一战。但就这样勉强,也只有大概一万人左右。此时不走,更待何时,等着自己的一世英名付之东流吗?

  孙承宗走了之后,就是袁崇焕。袁崇焕的最后命运就不用说了,大家都知道。三代辽东经略,两个被朝廷处决,一个自己跑了。但就是这样,一直到北京被李自成攻破,后金也无法攻破山海关。可以这样说,如果明朝稍微有个明白人做主,所谓的大清朝,玩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