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秦始皇陵到底为何一直没有正式挖掘,是不能?不想?还是不敢?

  秦始皇陵到底为何一直没有正式挖掘,是不能?不想?还是不敢?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提起秦始皇,相信作为中国人,应该是无人不知的。作为秦始皇的陵墓秦始皇陵更是神秘莫测,同时伴随着许多莫测的传说,更加让人向往。

  或许这世间没有一个人不好奇,秦始皇陵中到底有什么,可即使这样,秦始皇陵却没无人进行挖掘,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在中国人的思想中,讲究一个入土为安,就是无论一个人生前犯了多大的过错,从他死的那一刻起,一切了断,盖棺定论。在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掘墓鞭尸,就是伍子胥掘开楚平王的墓,并怒鞭楚平王尸体三百下以报仇雪恨。在他之后,历史上基本没有挖墓鞭尸的事情发生了。

  中国自古有一个古训,那就是盛世不挖陵,说是迷信也好,说是文化也罢,秦始皇陵就这样奇迹般的被保存到了现在。当然也有很多人会说,中国古代是有职业盗墓贼的,那些盗墓贼不会盯着秦始皇陵吗?那真是不好意思,或许是秦始皇陵太过诡异,或许是位置过于难找,直到1974年3月29日,当几位农民用锄头惊醒了沉睡的兵马俑之时,秦始皇陵唯一被发现挖掘的痕迹只有两条沟,据说是当年楚霸王留下的。真正的秦始皇陵在目前看来从未开启过,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秦始皇陵在1974年重见天日后,为何也未曾开启。

  上个世纪50年代,明代万历皇帝的陵寝被打开的一霎那,五彩斑斓的丝绸品瞬间失色,这个惨重的教训,成为了新中国从此不再允许发掘帝王陵寝的一个重要原因。到了上世纪70年代,发掘闻名于世的长沙马王堆汉墓,数量巨大、种类众多的纺织品和主简帛书,也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现场保护技术,出土时光亮新鲜,出土后迅速的氧化变色,变质变形,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里面的科技问题就不做赘述了,我们只要知道,依照目前的科技条件,一旦陵墓打开,陵寝中的各类陪葬品将在一瞬间灰飞烟灭。即使有幸保留下来,也会失去原有的研究价值。

  根据前面的教训试想一下,开发秦始皇陵墓必然需要巨大且繁复无比的保护措施,这里先科普一下,秦始皇陵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78个故宫的大小。其次,根据司马迁的记载,秦始皇地下陵寝中以水银像征百川江河,一旦水银泄露,其污染程度不下于核爆炸。所以为了防止汞泄漏,必须在无氧环境中深入地下水源层,抽光那边真空区域的地下水源,同时在真空环境中进行作业,这相当于在地球上建造另一个星球的环境。另外,秦始皇陵一旦打开,必然会是一场耗费数年的工作,雨季来临时为了防水要搭建一个棚子,把考古工地照起来防水,那么问题又来了。要在地面上建一个把陵墓完全罩住的大房子,中间还不能有柱子,因为打桩立柱子势必会影响地下墓室地宫的结构。跨度几百上千米,也是难以完成的巨大工程。

  如今的科技水平远远不足以支撑秦始皇陵的挖掘工作,或许很多人都知道,当年兵马俑最开始其实都是彩色的,出图后和氧气发生反应,才变成了现在这个颜色。兵马俑只占秦始皇陵的一小部分,如果贸然开发,将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另外。中国的考古田野发掘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主动发掘。这一类大多是学术性的,比较烧钱,另一种挖掘是被动型的,就是不得已而为之。比如配合基本建设的抢救性发掘,大多数考古人对考古发掘持有的态度都很一致,地下保存的文物和遗迹,能不动就不要动,这是对他们最好的保护方式。

  秦始皇陵中会有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其中文物的价值不言而喻。秦朝之前的历史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如今流传下来的资料太过稀少,只知道从炎黄开始到春秋战国,经历了上千年,在秦始皇统一之后,中国的文化经历了很大的发展。打开秦始皇陵,我们会不会遇到一些颠覆人类已有知识结构的东西呢?焚书坑儒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文化灾难,先秦诸多文化记忆被毁,而秦始皇陵成为解密先秦文化的关键是追溯中国历史最重要的一处地方。而且在秦始皇陵中,会不会有一些遗失的文明呢?举个例子,秦朝之前的青铜器制作的很多东西,即使运用现代的技术都搞不定,打开秦始皇陵,我们会不会遇到一些颠覆人类已有知识结构的东西呢?但是归根结底,这一些只是我们的猜测,或许经过千年的演变,秦始皇陵早已是空空如也,不复存在了。

  毋庸置疑,很多人都想打开秦始皇陵或为名或为利,也可能仅仅是满足自身的好奇,但是有一个观点,希望这些人可以深深思考一下,秦始皇陵,正因为它没被发掘才是秦始皇陵,它一旦挖开了,或许也只是一个庞大的实验室罢了。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先生为打开秦始皇陵地宫算了一笔经济账,他说如果打开秦始皇陵,每年仅门票收入就可达到25亿元人民币,这是一个很大的增长点。

  经过检索,立足发掘秦陵地宫的理由有如下几种。第一,资源浪费论,认为秦始皇陵如果不加挖掘,只是黄土一堆,对旅游资源也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只有打开它才有价值,才能对社会做出贡献。如果永远不打开,等于没有价值。第二种观点,激励自豪论,认为发掘秦陵可以吸引国民的目光,并带动全民参与,凝聚民心,随之激发对中华文化的热情与关注,同时还可以吸引世界优秀的专家和科研机构献计献策,对于向世界弘扬中华文化,对于培养中国人民自身的文化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有着极其巨大的意义。第三,打开地宫,以证实《史记》记载的。因为司马迁的《史记》对秦陵地宫有所记载,:“穿三泉,下铜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徒藏满之。”

  “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秦陵地宫,就是根据司马迁的这些记载和有关历史资料而建成的,分地上、地下两部分。打开地宫,以证实《史记》记载的。第四种观点认为是有效保护论,认为秦陵如果不及早发掘,地宫里的文物只会逐渐腐烂,因为地宫浸水是很常见的事,同时还有其他不测和布置因素的存在,让其一直深埋地下又谈何保护呢?发觉才能有效保护。第五种观点就是阶段发掘论,认为对于打开不打开秦始皇陵,并非完全是技术问题,打开后到底需要怎样的技术,谁能说清呢?有阶段性的渐进式发掘秦凌峰和随时发现问题,随时研究所需要的保护技术,做到有的放矢。第六种则认为借鉴外国古墓发掘经验,有的还以埃及的金字塔的发掘为成功的典范,即弘扬了我们的文明,又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并相得益彰。第七种则是满足民意论,认为秦始皇陵是一座充满了神奇色彩的地下王国。那幽深的地宫更是谜团重重,地宫规模及内部结构至今尚不清楚,千百年来引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猜测与遐想。

  其实面对以上种种的议论,考古界人士也是说秦始皇陵是不是打开,什么时候打开,不是有经济学家或者说部分民众的意愿所决定的。所以秦陵考古队队长段清波研究员说在当前的环境下,没有任何理由可以构成发掘秦始皇陵墓的借口,已发掘帝王陵墓为切入点,以文物带动旅游,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观点,是一种幻想,是一种杀鸡取卵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