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鬼谈的来源:蒲松龄到底是如何写出聊斋的?
聊斋鬼谈的来源,蒲松龄的创作之路
说起《聊斋志异》,可能无人不知,聊斋是一部专讲妖神鬼怪,奇神怪事的奇异短篇小说集,深受人们的喜爱,为此聊斋电视剧也是出了一部又一部,其中也捧红了不少明星,聊斋的影响力可见一斑。但其实,能写出这么一部广为流传的小说的作者,当时却是极为穷困潦倒的。
《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为明末清初时代的人,少年时热衷功名,19岁时参加县府的考试,县,府,道试皆夺得第一名,考中秀才,受到山东学政施闰章赞誉:“名藉藉诸生间”,一时春风得意。但是这种春风得意的劲头并没有持续很久,考中秀才之后,蒲松龄在接下来的科举考试中极不得志,虽满腹经纶,乡试屡试不中。科举上的失意,让蒲松龄很是心灰意冷,这种对现实的失望,使得蒲松龄开始寻求别的精神寄托。他开始了创作,专以狐神鬼怪,奇孤艳鬼为主题,在他笔下,狐狸通常是充满灵性与智慧的美貌狐妖,时常对落魄书生一见钟情,这类代表作有《小翠》,《辛十四娘》,《婴宁》等,花草鸟兽也被赋予了生命,花神精灵数不胜数,代表人物有葛巾,香玉阿英等,连被人望而却步的鬼魂,也被他赋予了情感灵性,其中比较出名的一个角色就是聂小倩。这些花草树木,狐神鬼怪,通常都是与落魄书生牵扯不清,发展出一段段令人嘘唏的故事。
那么,蒲松龄是怎么创作这些故事,怎么搜集这些素材的呢?关于《聊斋志异》大家可能听过传得很广的一个说法,说蒲松龄为了写《聊斋志异》,在他的家乡柳泉旁边摆茶摊,请过路人讲奇异的故事,讲完了回家加工,就成了《聊斋志异》。
这个说法是《三借庐笔谈》说的,鲁迅先生早就分析了,不对,不会是这样一回事。我们琢磨一下,蒲松龄穷到那种程度,45年在外边当私塾老师,家里有时候连锅都揭不开,怎么有闲空优哉游哉摆上茶,摆上烟,你给我讲故事,我写小说?不可能。但是蒲松龄不管听到什么人说,听到什么稀奇的事,他都收集来写小说,这是肯定的。他还有一个取材途径,就是到古人的书里边找素材。《聊斋志异》里大概有一百篇小说,都是改写自前人作品。前人作品有时候记得非常简单。比如说,在六朝小说和唐传奇当中,记了三个小故事,叫《纸月》、《取月》、《留月》。纸月就是有一个人,能够剪个纸的月亮照明,另一个人取月,能够把月亮拿下来放在自己怀里,没有月亮时候照照,第三个人留月,把月光放在自己的篮子里边,黑天的时候拿出来照照。都很简单,一百来个字,几十个字。蒲松龄拿来写了《崂山道士》。这是大家很熟悉的聊斋故事。
后来也时有人说,其实《聊斋志异》就是蒲松龄一个抑郁不得志的落魄书生,在现实生活中遭受打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寻求的一种安慰。在他的笔下,这些精魅鬼怪的精灵,或狐女,或花神,或鬼魂,美丽,灵性,智慧,都无缘由的倾心于那些个落魄不得志的书生,并且总有能力改善这些书生的物质生活,从衣食住行到升官发财,然后在这些书生志得意满的时候,再悄然隐退,不求回报。如此异想天开的情节,难免也有人说是作者的意淫了。
但是无可否认的是,《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它成功的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高峰。至今收集500余篇,神鬼妖怪的故事。它的创作者在创作之时抑郁不得志,满腹才华却无处施展,焉知几百年后,他的作品却是大受人们喜爱,被翻拍了一次又一次,演绎成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在世时藉藉无名的他,却因为这部《聊斋志异》,而被后代人们所熟知,又何尝不是一种奇异的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