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李世民最宠爱的女儿,一生幸福都被武则天断送

  她是唐太宗和长孙皇后的小女儿,唐高宗的同胞妹妹。她是衔着玉出生的,数遍史书,所有的公主中,唯她风光占尽。唐朝有明文规定,公主不能使用“名山、大川及畿内县”作为封号,怕惹怒神灵。可她一出生,太宗就迫不及待地为她破例赐号“衡山郡公主”,足见对她的疼爱。

  初唐还规定,公主出嫁时,给食邑300户。太宗一贯标榜自己是守法模范,并以此沾沾自喜,可他一早就给了衡山公主食邑,等女儿八岁那年,他再次迫不及待地公然违反规定,增加了女儿的食邑。

  至于女儿的乘龙快婿,太宗更是要早早定下来。衡山公主九岁那年,大唐纠察官魏征病重,太宗巴巴地跑去探望老战友,看见了他病榻旁站着的魏家长公子魏叔玉。魏叔玉年纪不大,却已经可以看出玉树临风的范儿。太宗马上就盯上了魏公子,他第二次去探望魏征时,干脆将宝贝女儿拉上了。他坐在魏征的病榻前,指着衡山公主,说要把女儿许配给魏叔玉。病得迷迷糊糊的魏征根本没看清这个儿媳长什么样子,但皇帝的好意,他领了。

  以魏征教育孩子的功夫,魏叔玉应该差不到哪儿去——一个人连皇帝都能教育好,别说自己的公子了。等衡山公主嫁过去,俩人的小日子应该会过得不错。可是,不久就有人揭发魏征的奏折都保存有副本,明显是在说皇帝智商不行,没有他魏征,一定会一溜跟头栽得鼻血长流。太宗气得将自己给魏征立的碑推倒,自己写的赞美魏征的碑文也要磨掉,自己的宝贝女儿也要和魏家解除婚约!

  九岁的小女孩什么都不懂,只说了一句“我听父皇的”,然后就转身跑去放风筝了,满天都是咯咯的笑声,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

  衡山公主第一次“被恋爱”失败,太宗的眼珠子扫遍天下20岁以下的小鲜肉,然后摇头长叹:“怎么没有一个让朕满意的小男生呢?不是个子不高,就是脸皮不白;个子高、脸又白的人,才华又不行……”太宗为此伤透了脑筋。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太宗的头发白了,身体也不行了,其中有国事的操劳,也有选女婿的焦心。小女生已经长成了大美女,太宗感到自己来日无多,得把自己宝贝女儿的事办了,才能瞑目离开。他决定甩开膀子,和时间赛跑。

  终于,他拍板,要将衡山公主嫁给长孙诠。长孙诠是长孙皇后的族弟,人长得帅,人品也好,太宗超级满意。至于长孙诠比自己女儿高一辈的事,他根本不管,并马上告诉长孙诠的爹:我女儿要嫁给你儿子,你们家就偷着乐吧!

  虽然衡山公主是外甥女嫁给了舅舅,好在这舅舅不是亲的,也年龄相当。情窦初开的衡山公主心灵花开,悄悄看了一眼未婚夫,正和他四目相对,一时间电光闪闪。小公主笑得春光灿烂。

  太宗很得意:自己打仗不赖,治国不赖,看来选女婿的眼光也很牛啊。他立刻开始大力操办女儿的婚事,但还没有筹备完成,就撒手人寰,把宝贝女儿的终身大事托付给了接班人。

  高宗是衡山公主一母同胞的哥哥,对妹妹自然是贴心贴肺地呵护着。衡山公主一天不见自己的长孙舅舅,心里就空得慌。妹妹的这点儿小心事,高宗当然看得出来。爱情是甜美的,高宗此时和自己的庶母武氏爱得死去活来,推己及人,高宗觉得,得抓紧时间把妹妹的婚事办了,让妹妹有更加美满的生活。

  至于日期,高宗早就请钦天监查了,自己登基的那个秋季就有一个黄道吉日。

  皇帝决定秋天嫁妹,所有大臣都举手通过,力挺新皇的英明决策。可这个本来顺顺当当的喜事偏偏遭到了大臣于志宁的反对。

  于志宁非常正直,和当年的魏征很有一比。他提出,虽然衡山公主已到出嫁年龄,而且现在服丧期满,按律已经可以完婚,但是,服丧虽满,“心丧”还在啊!所以,他希望公主在心丧期间,切勿出嫁,否则,不仅违背礼法,连人情也说不过去。

  高宗很不高兴:我爹希望我妹妹出嫁,我妹妹也想出嫁,这些都符合人情,怎么就“违于礼经……人情不可”了?他坚持决定要按时将妹妹嫁出去,避免她每天看花落泪、看鸟伤神的,让自己心里也跟着伤感。

  于志宁一看高宗摆出了强硬姿态,立刻换了种进谏方式,说:“陛下刚刚即位,正是需要树立个人形象的时候。压抑人情、获得守礼的美名,比荒废礼法、收到讥讽要好啊!”这话确实说到高宗的心坎里,让他感到通体舒畅,不由得频频点头。于志宁一看有门,又站在国计民生的角度阐发开来,说若推迟婚礼,便是“国家于法无亏,公主情礼得毕,则天下幸甚”的一举两得的大好事。

  这马屁拍得也是够大的。高宗把自己的庶母接进后宫才会关乎大唐的国计民生,这事不见于志宁出来反对;公主出嫁,怎么就会给国家带来危害了?可见这个所谓的直臣也有拣软柿子捏的毛病。

  心丧就得守三年。因为于志宁这一掺和,衡阳公主三年的大好青春不得不付与“断井颓垣”,只好叹一声“良辰美景奈何天”了。

  衡山公主无奈,眼泪汪汪地回到宫中,将自己的吉服收进匣子,也将待嫁的心事藏起来,每天扳着手指算日子。

  她的皇帝哥哥也在扳着手指算日子。三年后,离太宗当年离世的日期还差三天,高宗就忙起来,马上下旨晋封妹妹为新城长公主,且食邑5000户,作为嫁妆。唐朝有明文规定,作为皇帝的姐妹,长公主出嫁会有600户食邑。高宗疼爱妹妹,大方地一次就给妹妹账户上拨了5000户。

  有哥哥的疼爱,衡山公主在婆家更是如鱼得水。别的公主嫁到婆家,往往高升一格,成了祖宗,让婆家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新城长公主却性情温柔,如一朵娇嫩的牡丹。

  高宗更是得意,觉得妹妹给自己长脸,逢人就夸,自己的妹妹和历代公主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用官方文字说就是:公主嫁到长孙家,和老公非常恩爱,可做天下楷模,是妇女界的榜样。

  可惜,好景不长。

  高宗妹妹的爱情虽开花结果,高宗自己的爱情也有了着落:他把武氏封为了皇后。可武氏一天天握紧了印把子,高宗能看得开,想做个五好丈夫,他老舅长孙无忌却不满了,带着重臣韩瑗等人站出来,指着武氏的鼻尖叫阵。

  老头子还没做好万全的准备就去和一代女枭雄PK,结果被武氏先下手为强,诬告长孙无忌家族谋反,将他们一网打尽,长孙无忌也自杀了事。

  长孙诠是长孙无忌的族弟,其姐姐又是韩瑗的妻子,武氏自然也饶不了长孙诠。长孙诠被流放到巂(xī)州(今属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光流放还不行,武则天担心长孙家东山再起,就派人弄死了长孙诠。

  于是,新城长公主在结婚九年之后成为一个小孀妇。

  她心里自然充满怨怼,对哥哥特别不满,可是,面对亲舅舅与亲哥哥、亲嫂子争权的这个结局,却只有内心痛苦,对外只能显示自己的大义。私下里,她表达出对老公的思念,“贯秋柏以居贞,掩寒松而立劲”,期望做秋柏和寒松,为老公守节。

  这当然不行。皇帝的妹妹必须和皇帝站在一条阵线,不能给政治敌人守节。

  无奈的新城长公主只得违背内心,改嫁给了名门出身的韦正矩。

  韦正矩迎娶新城长公主的时候,公主还不到三十岁。为了安慰妹妹的丧夫之痛,高宗不仅给妹妹塞嫁妆,还破格给新妹夫韦正矩提升官职。开始,韦正矩只是个奉冕大夫,是给皇帝戴戴帽子、系系帽带的跑龙套角色;自从当了皇帝的妹夫后,几年之内,他就做到了三品官,成为殿中监、驸马都尉,让所有官员羡慕。

  可韦驸马表面光鲜,内心却纠结不已。因为新城长公主的心明显不在他身上,而是跟着长孙诠一块儿死了。韦正矩对她笑,她冷着脸;他讨好她,她也冷着脸……他的炽热感情好像都扔给了一堵墙。

  闺中之事,外人难明,史官只看到表面现象,愤愤不平地说韦正矩“遇主不以礼”。其实,韦正矩待之以礼,关键是对方不领情。他剃头挑子一头热,最后就出现了争吵,甚至传说中的家暴。

  自从长孙诠死后,新城长公主的身体一直不好,和新驸马常产生矛盾,身体自然更差。高宗觉得,都是由于长孙诠之死才造成今天的情况,为了良心的安稳,他在龙朔三年(663年)为新城长公主修建了建福寺来祈福。可这反而加深了公主和韦驸马之间的矛盾。是年三月,新城长公主骤然离世,一个人死在房里。

  高宗愤怒了。他认为,这一切都怪那个该死的韦正矩不能让自己妹妹高兴起来,当即派人赶到驸马府,将韦正矩拉到大理寺,下旨令三司审问,韦正矩无力辩驳,于是被杀。

  显然,高宗就是要韦正矩死,以此减轻自己心里对造成妹妹人生悲剧的愧疚。他首先判定韦正矩是凶手,然后让韦正矩拿出证据证明自己不是凶手。韦正矩拿不出,便只有死。

  这桩皇家徇私枉法的事情一出,其负面影响就是以后没人想当驸马了,以至当时流传谚语说:“娶妇得公主,平地买官府。”娶到公主之后,自己算是将自己带进了官府大牢,离死只有一步之遥了。

  当驸马当到这个地步,实在是悲剧。新城长公主又何尝不是一个悲剧?幸福有时真的和地位、权势等毫无关系。可惜太宗和高宗都不明白,白白误了宝贝女儿和妹妹的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