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洋人眼中,袁世凯是一位“弱国中的强人”?
武昌起义之后,连看起来人畜无害的黎元洪都造反了,死而不僵的清廷确实很恐慌,但是也认为扑灭湖北新军问题不大。毕竟经过多年的新军建设,最后的摄政王载沣也曾在问道香帅张之洞时,留下一句令老爷子啼笑皆非的豪言:“有兵在!”此时,清廷皇族禁卫军在载涛的统帅下拱卫京畿,第一镇北洋军在直隶守着老家,第五镇戍守山东屏障北方,所以开拔南下的两镇北洋军都是袁世凯的旧部,其中第四镇为荫昌率领先行南下,冯国璋领第五镇北洋军紧随其后,指挥不动北洋军的荫昌向朝堂控诉要撂挑子,而且诸多省份接二连三地跟着见风使舵,袁世凯顺理成章地再次出山。
但是,随着北洋军大军压境,湖北地区战云密布,北洋军的首战告捷,除了北洋军战力不俗,还有就是湖北新军中前敌指挥官张景良倒戈。这也不是个例,在反抗阵营所谓的志士中,有很多这样的投机者与妥协分子,而且南北双方其实都不愿意拼光了家底。湘军两协人马最早驰援赴鄂,一协战损过半,另一协溃不成军,在洪水般的撤退中竟然向督战队开枪,夺路而逃,撤回湖南。在守卫汉阳时,新赴的湘军一协援军,协统刘玉山战死,汉阳继汉口之后陷入北洋军之手。但是东南战场取得突破,名城南京被苏浙联军攻克,再这样拼下去,袁世凯就只能成为一个北洋“曹孟德”,所以南北议和成为大势所趋,然而背后也有外力所迫。
其后,在袁世凯多次和平试探之后,南北议和的大幕拉开,不难发现在南方诸军中混有大量的妥协者与投机者,与袁世凯坐镇,此时可以说有向心力的北洋集团相比,内部是相当不团结,也埋下了拍卖斗争果实,换取个人地位的伏笔。很多人都做着妥协的美梦,希望提早结束战争来“坐地分赃”。袁世凯也有顾虑,他不愿背负曹操之名,养敌自重的把戏在清廷面前也要把握尺度,毕竟就以“驭人”为主业的庙堂之上也不是睁眼瞎。而且就在南北方讨价还价的议和中,一股更强大的势力也在暗流涌动。
在南北议和后期,这股渐露爪牙的势力也彻底撕下伪装,在大视角下的晚清乱局,洋人一直就在利用手段影响着南北议和的走向。目标也很明确,那就是放弃腐朽的清廷,寻找与扶植另一件有力的工具。先是日军频繁借机向清廷施压,作为卧榻之狼,日军的目标也很明确,那就是分化清廷,也是最不愿意看到睦邻的进步,而且曾警告袁世凯:“绝不承认改建共和。”英美的利益比较一致,作为袁世凯的老朋友,英国领事朱尔典相信袁世凯是可以收拾旧山河的那个人,不仅是因为交情,更是因为袁世凯手中的有力武器北洋军。
最终,在洋人眼中袁世凯是“弱国中的强人”,非袁莫属的呼声也甚嚣尘上,于此同时南方诸公也表现出妥协与软弱,早在武昌起义后第三天,就照会在汉口的洋人领事馆,承认清廷留下的不平等条约,以换取洋人的支持,而且一直把洋人当作调停人的角色。这种依赖外人的心理,与袁世凯那种“阳奉阴违”的狡黠不同,当被黑暗笼罩,最体面的手段就是更加厚黑。在洋人的穿针引线之下,袁世凯与南方诸公也都迫切希望和平的环境,南北议和也逐渐走向成熟阶段,但是背后的暗流涌动一直也没有消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