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投靠刘备:诸葛亮跟刘备的真实原因
诸葛亮,这位中国古代最受赞誉、也最具传奇色彩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人们心目中理想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美化身,虽历经了从三国时期至今的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但仍为世人所称颂。那么,就是这位英雄,为什么不投效曹操和孙权,而唯独看中了走投无路的刘备呢?
诸葛亮,琅邪郡阳都县人,从17岁起开始,就隐居隆中(今湖北襄樊)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他一方面博览群书、勤于思考,一方面拜师访友,广泛地与社会接触。经过十年的艰苦磨砺,逐渐成为一名学识渊博、见解独到的青年才俊,确实是一位天才。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志存高远,在隆中时,就经常把自己比作古代名相管仲和名将领乐毅。
在当时名震荆州的学术领袖中有两位长者,即庞德公和司马徽,他们作为诸葛亮的老师,十分欣赏诸葛亮的超群才智,称诸葛亮为“卧龙”。
时,在政治上,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拥有政治优势。在实力上,他统一了北方,兵多将广、钱粮充足。在个人能力上,他堪称雄才大略,当时的政治家无人能与他相比。特别是在对待人才方面,曹操求贤若渴,三次颁布“求贤令”,广纳天下贤才。对此,天下读书人无人不知,诸葛亮为什么不去投奔曹操呢?是他不知道曹操这个人吗?显然不是。早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曹操是否知道有诸葛亮这个人,史书上没有记载,但是诸葛亮对曹操肯定是早有了解的。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有着双重面孔的人,性格很复杂。起初,他有匡扶汉室的志向与抱负,后来他又有取而代之的想法。曹操在看到民众因战乱而流离失所时,他会伤心落泪,并出台政策招抚流民,恢复生产、安定社会。但是他也会因为父亲之死而迁怒他人,大肆屠杀几十万无辜百姓。对待人才方面,他既可以连袜子也来不及穿就跑出去欢迎人才来访,也会因一些小事而翻脸无情,杀害跟随自己多年的老朋友。诸葛亮对曹操这样的人是绝对不会喜欢的。因为诸葛亮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知识分子,在这位高风亮节、功业卓著的楷模身上,古人所提倡的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以位列第一的立德来说,儒家的忠孝仁义,就是他毕生践行的标准。作为一个有眼光、有头脑的知识分子,诸葛亮当然看得出曹操把持的中央政府已经不是大汉的政府,要想践行忠义,自然不能投靠曹操为虎作伥;再者,诸葛亮一生推行的治国理念是内儒外法,实行儒家的仁政,以法辅德,而曹操实行的却是霸者之政,强权政治,这明显不是诸葛亮想要的结果。
诸葛亮虽然不会投效曹操,但他或许应该考虑考虑孙权。孙权文韬武略,胆识过人,不愧为一代豪杰。他据有江东,兵精而粮足。孙权爱惜人才,以诸葛亮的才干,在东吴应该是很有前途的,但诸葛亮为什么不去投奔孙权呢?史书上记载:赤壁大战前,刘备派诸葛亮去东吴说服孙权联合抗曹。当时东吴的大臣张昭想留下诸葛亮,被他婉言谢绝。后来有人问起其中的原因,诸葛亮说:“孙权当然是人中豪杰,但是我看以他的度量,他有可能会对我很好,但不会对我言听计从,所以我不能留下。”
接下来,再分析刘备。刘备一生极其坎坷。起初,他在家乡起兵参与了镇压黄巾起义,后来又卷入诸侯混战,几十年东征西讨,凭着讲感情、够朋友和自己的那点谋略才一步步成长壮大起来,拉起了一支队伍。但他没有聪明的谋士辅佐,所以只能时而投靠陶谦,时而联合吕布,时而归顺曹操,时而依附袁绍,始终被人利用来利用去,跑了大半辈子,也没跑出个名堂来,一直没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刘备走投无路时,只好跑到荆州投靠刘表。
刘表把刘备安置在抵抗曹操的最前线,替自己守住大门,扮演“炮灰”角色,所幸的是,刘备镇守新野的几年里,曹操忙着在北方东征西讨,几乎无暇顾及刘表,所以刘备在新野一住就是八年。
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认识了司马徽和徐庶,这两人极力向他推荐诸葛亮,并称赞诸葛亮是“卧龙”。很快,刘备就亲自去拜访这位年仅27岁、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诸葛亮。于是就有了千古传颂的“三顾茅庐”的故事。
在今天隆中的半山腰上,有一处凉亭,名叫“抱膝亭”。史书记载,由于尚未发现值得辅佐的明主,诸葛亮一直显得很茫然,每当早晨和傍晚,他都独自一人,在山林之中抱膝长啸。当这位读书人倍感苦闷的时候,那个最赏识他、最可以发挥他才智的人——刘备来了。
这就是刘备的过人之处。刘备在诸侯中被人称为英雄,靠的不是他有多少军队,有多大地盘,而是他对朋友很诚恳、很讲信义,即使对一般的人也很有礼数,另外对老百姓也很仁慈。所以,在天下动荡的那个年代里,很多人愿意死心塌地地跟着他。由于有这种号召力,当时的诸侯,包括曹操和袁绍在内的几乎所有人都很重视刘备,很愿意与他结盟。刘备能“三顾茅庐”,抛开他急需人才不说,单说他作为一个世人皆知的大英雄、一位年近半百的老将军,肯屈尊拜访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向他请教治国平天下的战略问题,这就足以让诸葛亮感动了。
在我国古代社会,道德高于一切,君主的道德品质尤其重要。有一个贤德的君主作为领袖,则上行下效,就能使官风廉正,官风正则民风厚,最终实现和谐社会。而在道德方面,刘备占有压倒性的优势。有着皇族身份的刘备,参与了诛杀曹操的密谋,这是对大汉朝廷难得的忠诚。这在感情上就与深受忠孝思想影响的诸葛亮等人拉近了一层。此外,刘备在平原、徐州任上实行仁政,仁义之名远播,这对于崇尚内儒外法的治国理念、同样推崇仁政的诸葛亮来说,吸引力是巨大的。再者,刘备礼贤下士,被称为天下英雄,在当时名头不小,这一点诸葛亮也必然会有所考虑。
刘备虽然声望很高,但此时除了手下有一批生死相随的人以外,并没有多少实力,可以说刘备还处在困境当中。诸葛亮如果能辅佐刘备脱离困境,站稳脚跟,发展壮大,乃至一统天下,这个过程中间会大有可为。同时,刘备手下有一流武将,却没有一流的治世能臣,可以说留给诸葛亮大展身手的空间是非常广阔的。
可见,选择追随刘备,既符合诸葛亮的政治理念——推行儒家仁政,又有一展胸中抱负、不负平生所学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