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乱世的真正缔造者:曹操刘备引领三国之乱
三国是个荡气回肠的时代。荡气回肠,难免就要有厮杀。厮杀下去,难免就要死人。死了人,难免就要让人难过。因此,我们的大奸雄曹操在诗歌《蒿里行》里面实实在在地难过了一把:“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如此肃杀的风景,难免给这个英雄集结的时代贴上了灰暗的标签。
尽管曹操偶尔触景伤怀,但战争还是要继续下去的。打战,就得继续死人。死了人,就没人种田,恰在这个当口,天上的蝗虫也跟着“瞎胡闹”打劫了一把。于是,大约在初平、兴平年间(公元192-195年左右),史无前例的大饥荒开始了。走投无路的老百姓,终于在家庭食谱里添上了“人肉野菜堡”。《三国志·董卓传》记载:“时三辅民尚数十万户,傕等放兵劫掠,人民饥困,二年间相啖食略尽”。如此触目惊心的镜头,《资治通鉴》里也有记载:“自四月不雨,至于秋七月,谷一斛值钱五十万,长安中人相食”。
然而,在这场浩浩荡荡的吃人运动中,一向贴着仁慈标签的刘皇叔居然也不能幸免。小说《三国演义》里收录了这样一个故事:刘备被吕布所败,“寻小路投许都。途次绝粮,尝往村中求食,夜半投宿猎户刘安家中。刘安听说来客是皇叔,欲寻野味供食。于是趁着夜黑风高,杀妻进食。刘备觉得奇怪,饥荒之年怎有如此上等美味,于是相问。刘安笑着答道:“刚打的狼肉”。刘备大抵也是饿坏了,张口便食,饭饱之后,倒头便睡,待天明时,往后院取马,忽见一妇人杀于厨下,臂上肉已都割去。看到如此情形,刘备心里有数了。如此地好心招待,刘备仁慈的人品果断“爆发”,拉过了刘安的肩膀,泪眼朦胧地安抚丧妻之痛。
这则赤裸裸地荒村暴力杀妻事件,就这般不疼不痒地一笔带过了。道别之后,刘备还是若无其事地做他那个流浪的皇叔,杀妻者刘安则被略有耳闻的朝廷重赏了一番。至于刘安拿着这笔赏金做了什么,演义里没有笔墨,想必是又买了几个娇妻回家,拿起菜刀研究起人肉的几种烹法了吧。当然,演义之言未必可信,但也未必不可信。刘备真是如此没心没肺之人?我们不妨在引入同时代文人王粲的《英雄记》记载:兴平二年,刘备被吕布袭取徐州后,收拾散卒跑到广陵一带,“备军在广陵,饥饿困败,吏士大小自相啖食,穷饿侵逼”。可得出来,是时刘备的军中确实出现过吃人的现象。刘备即使没有亲口品尝一番,但对于这种现象,应该也是默许的。
当然,不光是刘备,就连他的死对头曹操,写诗抒情之余,也半推半就地做了一把吃人的英雄。当时的事件是这样的:时天下饥荒,生灵涂炭,庶民流离,百业俱废。在这个当口,曹操认识到,自家的士兵不能总这么闲着,闲着是要吃饭,打仗也是要吃饭,倒不如打几场战产生一下GDP。于是,曹操先后在徐州、濮阳同陶谦、吕布展开会战。战争离不开口粮,军中粮食缺口巨大,这可愁坏了担当后勤工作的程昱同志。但程昱是个聪明人,筹粮途中,瞧见路边百姓中老弱病残者,往往被体壮者开膛破肚,升起了“渺渺炊烟”,于是就有了主意。不日,曹营所需的军粮顺利筹备完成,其中,当然就包括了不少腌制的人肉。事后,曹操知道了原委,无奈人肉煮成了熟饭,早已下肚。再说,吃人家的嘴短,曹操也就不好意思再说程昱什么。
相比刘备、曹操曾经吃人的窘迫,后来三分天下的孙权,境遇可要好多了。一是孙权成名之年中国的农业生产已经开始渐渐复苏,二是江东自古就是富饶之地。可惜,江东这张干净的履历,到了孙权孙子孙皓的时候,竟给活生生糟蹋了。这个孙皓,本就是个顽劣之徒,登上了帝位,生活就更加不堪了,平时富家子弟“泡泡妞、斗斗狗”这些毫无新意的玩法,早已不能满足他日益增长的“品味”。于是,孙皓同志开始山寨商纣的创意,以剥人脸皮凿人眼睛为乐。后来,玩瘾越来越大,终于开始吃人了:某日,孙皓设宴,因怀疑手下王蕃装醉,便命令砍下王蕃的脑袋,提到城外后山上,和几个随扈一起架个烧烤炉,添油加醋放点辣,然后像虎狼一样跑跳啃咬,直到把人头咬得稀烂,这才罢休。
如此看来,“吃人运动”在三国可谓长盛不衰的。只是,曹操刘备吃人,尚有不情愿的苦衷,而孙权那宝贝孙子主动要求吃人玩乐,则实在是让人不寒而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