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姬被掳后为什么嫁给了匈奴王
三国作为男人的江湖,女子一般都是作为男人的附属品出现在这段历史中的,但是有这么一位女子,却因自身的才气而在三国这段历史中大放异彩,她就是蔡公的女儿,蔡文姬。而她之所以出名,不仅仅是因为她有才,也是因为她还曾被匈奴掳走,嫁给了匈奴王。
一、系出名门,天生才女
蔡文姬,本名蔡琰,原籍河南祀县,出生于东汉末年(公元177年或178)其父蔡邕。蔡邕是东汉末年的着名学者。蔡邕在文学、数术、天文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还擅长音乐。而且蔡邕还是远近闻名的孝子。他的母亲曾经卧病三年,蔡邕不论盛夏严冬、气候变化,都没有解过衣带,七十天没有睡过觉。母亲去世后,就在墓旁盖一间房子住下守着,一动一静,都遵守礼制。蔡邕45岁时,才有了宝贝女儿蔡文姬,自然倍加宠爱、悉心调教。文姬自小受到家学熏陶和书香浸染,显露出过人的天赋。比如蔡邕家里曾经藏书四千卷,但都毁于长安兵乱,蔡文姬多年后从大漠回许都,尚能凭记忆写出其中的四百卷,令汉丞相曹操大为惊叹。
蔡邕是远近闻名的孝子
而最着名的故事还要说是蔡文姬听音辨琴弦。那还是在蔡文姬只有六岁的时候,有一天,蔡文姬的父亲正在弹奏乐曲。忽然,蓬的一声响,父亲弹奏的琴弦断了一根。文姬为了在父亲面前显示自己,便向书房里的父亲大声说道:父亲大人,我知道您弹断的是第几根琴弦!
蔡邕听了女儿的话,感到十分惊讶,将信将疑地说:那好,你就猜猜是第几根琴弦!文姬十分肯定地说:您弹断的是第二根琴弦。父亲听后大吃一惊。为了测试一下女儿的判断能力,便对女儿说:那你再仔细听一听,看我这一次弹断的是第几根琴弦?于是又弹奏起来,当弹奏到乐曲的高潮时,便故意用力将琴弦拨断,随后停下来,等待文姬的回答。
文姬非常自信地对父亲说:这次父亲大人弹断的是第四根琴弦。父亲异常兴奋,就问说说看,你是怎么猜出来的?文姬很不以为然地对父亲说:我哪里是猜出来的!其实琴的七根弦我都能听出它们各自的音来。随后,文姬认真地说:古书上说,季扎听琴,能够判断出国家的兴亡;师旷听琴能够断定楚国就要打仗。我一定要像他们那样,不辜负父亲的期望。
蔡邕一生熟读各种典籍,自然知道:女儿所说的季札是春秋时吴王寿梦的小儿子,因封于延陵,故又称延陵季子。寿梦想传位给他,辞谢不受。后历聘于鲁、齐、郑、卫、晋等国,以闻见广博着称。他听周乐,每听一曲,就能从歌曲中得知其国的盛衰。而师旷,字子野,是春秋时晋国的乐师。生而善辨声乐。他能通过聆听某国的乐曲,判断出其是否要打仗,且知此仗的胜败。
听了女儿的这番话,他感到异常兴奋,充满了自豪感。本来就是老来得女,再加上这个女儿如此的天才,此后,蔡邕便更加精心地培养文姬。文姬跟着父亲学琴,两年后,琴艺超群。文姬在学琴的同时兼学书法。12岁时,书法已得其父真传,既端庄又飘逸,独具一格。14岁时,诗书礼乐无不通晓,文学才华光耀一方,声名已盖过其父,人但知有姬,方知有蔡邕。(人们只知道有蔡文姬,通过蔡文姬才知道有蔡邕。
有一天,蔡文姬的父亲正在弹奏乐曲
才艺卓绝的蔡文姬,如果生于太平盛世,将会拥有多么美好的未来!可能会成为班昭那样的女史学家、文学家。如果有幸生长在当今,那更是众星拱月的女神,想不火都不行。不过那个年代的女性可没法享受这样的待遇。蔡文姬好名声的最大好处就是不发愁出嫁。
蔡文姬16岁第一次出嫁,远嫁河东(山西)卫家,她的丈夫卫仲道是大学出色的士子,也算是门当户对。夫妻俩谈诗抚琴,恩爱非常。可惜佳人命薄、良辰短暂,不到一年,卫仲道便因咯血而死,两人无子女,蔡文姬遭到卫家嫌弃,认为她“克死丈夫”。当时正年少气盛、心高气傲的蔡文姬,哪里能受得了这种白眼,她不顾父亲的反对,愤而回家。主动断绝了与卫家的关系。
岂料这段不幸的婚姻只是蔡文姬一生坎坷中最小的不幸。这是由于她生于兵连祸结的东汉末年,更由于她的父亲而过早的就开始备尝艰辛。
二、父女同苦命
提到蔡文姬就必须说到她的父亲蔡邕,可以说蔡文姬的父亲深刻影响了她的一生。前面说到过蔡邕的才能和孝子名声。汉朝是十分重视是否孝顺的,官员举荐和考核的一条决定性标准就是孝顺与否。因而蔡邕这样的人物在当时很快就发光出彩了。蔡邕进入了汉朝中央当官后,他前期的仕途很不顺利。蔡邕首先在官场争斗中被人弹劾仇怨奉公,议害大臣,因而获罪,被判弃市(也就是处死后,尸体在公共场所悬挂)。虽经朝中同僚极力求情才免死一等,但被剃光头发,与家眷一起,贬到朔方苦寒之地。所幸的是,被贬的第二年朝廷大赦,这次流亡很快就结束了。
蔡文姬是才女
可是,两年之后蔡邕又因得罪了宦官集团,被赶出京城,度过十年亡命江海,遁迹吴会(kuai,四声)的流亡生涯。蔡邕的两次流放,蔡文姬都是跟着的。可以说文姬从小跟着父母四处漂泊,备尝艰辛。后来蔡邕遇见了一个人。这个人既是他人生的转折点,也是蔡文姬人生走向更加不幸的转折点。
这个人就是董卓。
公元189年(中平六年),灵帝去世,董卓任司空,专擅朝政,听说蔡邕的名气,于是征召他,蔡邕推说有病不能去。董卓大怒,骂道:我有灭人三族的权力,蔡邕就算骄傲,我要杀他也是不过转足之间的事而已。又急令州郡征召蔡邕到府。蔡邕不得已只好应命,被任命为代理祭酒(国家最高学府代理校长),很受董卓敬重。以后历任侍御史、治书御史、尚书。甚至在三天之内,连续被提拔到不同部门担任官职。公元190年(初平元年),蔡邕被拜为左中郎将,跟随献帝迁都长安,被封为高阳乡侯。蔡邕在董卓的手下一改之前仕途不顺的情况,变成了平步青云。
不仅如此,董卓在某些重大问题上还十分看重蔡邕的意见。比如有一次董卓的部属想让皇帝尊崇董卓,与姜太公一样,称尚父(干爹)。董卓询问蔡邕的意见,蔡邕说:太公辅周,奉命灭商,所以特号为太公。现在您的威德虽高,但相比尚父,我以为还不行。等到关东平定,陛下返还旧京,然后再讨论此事。董卓听了他的话。
但大多数情况下,董卓还是不会听取蔡邕的意见。他对蔡邕只是尊重他的名声,而不是真正重视他。也就是说蔡邕在董卓集团中并不是核心人物,但因为董卓的名声是在是太臭,蔡邕的名声也就不免受到了影响。最终导致了蔡邕的悲剧,也间接导致了蔡文姬的悲剧。
中国历史文章人物话题事件朝代搜索首页历史人物历史解密战史风云野史秘闻风云人物文史百科历史上的今天历史话题
历史事件上古夏朝商朝周朝春秋战国秦朝汉朝三国晋朝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宋朝元朝明朝清朝中华民国近代薄姬郭圣通刘秀阴丽华于谦司马炎陆逊武则天古代十大天才名将画坛四僧北魏孝文帝改革统一度量衡海上丝绸之路建安文学盘古开天辟地麦克马洪线首页>野史秘闻>蔡文姬被掳后为什么嫁给了匈奴王蔡文姬被掳后为什么嫁给了匈奴王来源:讲历史
2016-10-0109:22:59责编:尼威亚
人气:46字号:小号|大号【内容导读】三国作为男人的江湖,女子一般都是作为男人的附属品出现在这段历史中的,但是有这么一位女子,却因自身的才气而在三国这段历史中大放异彩,她就是蔡公的女儿,蔡文姬。而她之所以出名,不仅仅是因为她有才,也是因为她还曾被匈奴掳走,嫁给了匈奴王。一、系出…公元192年(初平三年),董卓被诛杀。有一次蔡邕在和诛杀董卓的主谋司徒王允聊天的时候,不知不觉说起董卓来,并为之叹息,脸色都变了。王允勃然大怒,呵斥他说:董卓,是国家的大贼,差点倾覆了汉室。你作为臣子,应该一同愤恨,但你却想着自己受到的礼遇,忘记了操守!现在上天诛杀了有罪的人,你却反而为他感到伤痛,这难道不是和他一同作为逆贼吗?并随之将蔡邕收押交给廷尉治罪。蔡邕递上辞表道歉,请求受到刻额染墨、截断双脚的刑罚,以求继续完成汉史。(蔡邕当时正在编写西汉的当代史。)士大夫大多同情并想要救他,没有成功。
太尉马日磾(di,一声)听说后急忙前往对王允说:蔡邕是旷世的奇才,清楚很多汉朝的事,应当让他续写解决后边的历史,让它成为一代重要的典籍。而且他忠诚孝顺的名声一向显着,获罪也没有缘由,杀了他岂不是会丧失威望吗?
王允说:过去汉武帝不杀司马迁,让他写出毁谤的书,流传于后世。现今国家中途衰落,政权不稳固,不能让奸邪谄媚的臣子在幼主旁边写文章。这既不能增益圣上的仁德,又令我们蒙受毁谤议论。马日磾离去后告诉别人说:王允大概不能长久于世吧。有道德的人,是国家的纲纪;写作,是国家的典籍。废弃了纲纪与典籍,难道还能长久吗!蔡邕死在了监狱里之后,王允后悔了,想阻止杀他却来不及了。当时蔡邕六十岁。群臣和士人都为他哭泣。着名经学家郑玄听闻蔡邕的死讯后,叹息说:汉朝的事,谁来考定啊!。
蔡邕的一生可以说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因董卓而声名显赫,也因董卓而英年早逝。不过不管怎么说,蔡邕还是得到过一些。但他的女儿蔡文姬则完全是因为董卓而从相对幸福的前半生一下子转到了完全痛苦的后半生。
三、被虏大漠与文姬归汉
蔡文姬与许多被掳来的妇女,一齐被带到南匈奴
董卓死后,他的部将李傕(que,四声)等人又攻占长安,军阀混战的局面终于形成。在中原大乱的时候,羌胡番兵乘机掠掳中原一带,在中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纵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长驱入朔漠,回路险且阻的状况下,蔡文姬也被匈奴俘虏了。这一年蔡文姬23岁。蔡文姬与许多被掳来的妇女,一齐被带到南匈奴。当衣衫褴褛的蔡文姬被作为战利品呈现于南匈奴左贤王的大殿之上时,左贤王被蔡文姬的文采所折服,所以蔡文姬就归属了匈奴左贤王的。匈奴的制度里,单于(chan
yu)是最高首领,他的手下有左贤王和右贤王,分别统领匈奴的东西领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实权首领。
按说,蔡文姬被这样的人看中生活应该不错。物质生活肯定是不错的,但根据蔡文姬自己的记载,她的感情生活却相当苦难。在这十二年中,她嫁给了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贤王,饱尝了异族异乡异俗生活的痛苦。十二年中,按现在的话说,蔡文姬多次遭受了婚内强奸,不得已为为左贤王生下两个儿子。她还被迫学会了吹奏胡笳(jia),学会了一些异族的语言。不过好在总算适应了草原的生活,和左贤王也产生了一定的亲人依赖感。本来蔡文姬都没指望能回到汉朝了,但历史偏偏给她开了这么一个玩笑:汉朝大丞相曹操亲自过问并且和匈奴左贤王谈判,要求归还蔡文姬。这才演出了千古传唱的剧目——文姬归汉。
曹操为什么会想到要回蔡文姬呢?
一个原因是蔡邕与曹操是老交情。曹操为官京洛时,两家人有往还。当时曹操还是一个小官,他是主动结交蔡邕,蔡邕官不比他大,名头却比他响,音乐才华远比他高。曹操对名士总是十分钦佩,也希望借此提升自己的名气。所以一定程度上来说蔡邕有恩于曹操。第二,当时的中原地带,豪强割据、群雄竞争的局面已经结束。曹操统一了北方,晋爵为魏王,大权在握,炙手可热。他此时十分希望笼络人才,所以就开始想尽各种方法打造自己尊重人才的名声。此时他想到了老朋友蔡邕。
当年,匈奴单于呼楚全特地到邺城来道贺,恭喜曹操成为魏王。曹操向单于打听老朋友蔡邕的女儿蔡文姬:传闻她嫁到匈奴,可否知道她在何处?
单于答道:确有此人,已是南匈奴左贤王的爱妃。曹操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他很快派遣使者携黄金千两、白璧一双赠与左贤王,赎回了文姬。在历史上就是千古佳话文姬归汉的故事梗概。但从如今的观点来看,曹操的这一做法未必妥当。称这件事为佳话当然有足够的理由:蔡文姬不但出于名门,本人也是一个才女,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不希望才女沦落异域是一种大众心理;作为政坛新贵的曹操,日理万机之余,还能为一个小女子操心,不惜重金,更使佳话添色。
但这个佳话对当事人蔡文姬的心理和情感是关注得相当不够的。蔡文姬在曹相派人赎她之前,已在胡地生活了十二年,并生下二子。作为一个深受汉文明洗礼而今沦落异域的女子,她对故上和亲人的思念肯定是真诚的,这在她后来留下的诗歌当中有清晰的表露,但我们能不能说,她对栖息达十二年之久的胡地,对朝夕相处的家人,尤其是她的两个儿子,就没有丝毫感情上的依恋呢?
从人性的角度,自不难得出一个简单的答案,因为无论如何,蔡文姬首先是一个女性,是一个母亲。而且文姬归汉是只身而回的,也就是说,当我们在一旁鼓掌叫好时,承担女性、母亲双重角色的蔡文姬实际上面临着非常痛苦的抉择:一边是故土,一边是自己的儿子,蔡文姬却要必须从中选择一个!蔡文姬的《悲愤诗》中描述蔡文姬和儿子离别的场面时说: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
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侧,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真是一字一泪!在这样的人生大痛面前,我们称赞它是佳话’,似乎残忍了一点。
清代画家焦秉贞绘的《文姬归汉图》也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画中的文姬汉家装束,发髻高挽,面带悲戚,眼含忧伤,手牵的大儿使劲拽着她的衣袖,怀中的小儿双手搂着她的脖颈。纵然不着一字、不发一声,仅从画中人物的神态动作中,我们完全可以推想出骨肉分离、心碎肠断的痛楚,母子永隔、相聚无期的辛酸!
在汉朝使者的催促下,文姬狠心抛下两个幼子,含悲忍泪,登车启程。戈壁大漠、漫漫黄沙、寒风怒号、北雁哀鸣,一路凄凄惨惨的景象更引发了这位才女的无限悲枪,她在马车里挥笔疾书,将一腔海涛般的情思付诸纸上,并用胡笳吹奏出动人心魄的曲调:十六拍兮思茫茫,我与儿兮各一方。日东月西兮徒相望,不得相随兮空断肠。对萱草兮忧不忘,弹鸣琴兮情何伤?今别子兮归故乡,旧怨平兮新怨长。泣血仰头兮诉苍苍,胡为生我兮独罹此殃?
这就是脍炙人口的《胡茄十八拍》中之一首,倾诉了文姬和两个儿子生离死别的衷肠,读之令人无限伤感。归汉之后的蔡文姬年届35岁,加之风霜无情、身心受创,已是一副残花败柳的形象。这件事如果换一个角度来叙述就应该是这样的:彼时天下大乱,蔡文姬尽管是才女但也和其他普通的中原妇女一样,被当成了一件可以交换的财产和物品掠走了。一走就是十二年,家乡的人不闻不问。直到曹操已经摆平了刘备,意气风发之时,为了自己爱才的名声,忽然想到还有一个中原才女被胡人抢亲,这还了得。于是曹操以真金白银赎回蔡文姬。这件事没跟当事人商量。被抢走的时候,你是一件物品,好不容易活得像个人样,又被当一件物品赎回来了。这是哪门子佳话。
而且蔡文姬回到汉朝之后的生活还不如在草原。蔡文姬返回故上后,在曹操的一手安排下嫁给了一个叫董祀的男子。董祀生得一表人才,通史谙音,自视甚高。根本瞧不起半老徐娘蔡文姬,只是迫于曹操的淫威,勉强接纳这个夫人。
此人的品行大概是有问题的,董祀与蔡文姬婚后第二年,他在曹操手下做一名小官时犯了重大错误,被判了个死刑。董祀被判死刑后,蔡文姬已经失去了两任丈夫。这次实在输不起,蔡文姬顾不得嫌隙,衣衫不整地光着脚来到曹操的丞相府为丈夫求情。当时曹操正在大宴宾客,公卿大夫、各路贵使坐满一堂,曹操听说蔡文姬求见,对在座的人说:蔡邕之女在外,诸君皆风闻她的才名,今为诸君见之!(说这句话的时候不好猜测曹操的语气。如果他知道蔡文姬是蓬头垢面而来,那他这么说就是存心侮辱;如果是不知道,那这件事还是客观上侮辱了蔡文姬。)见到文姬后,满堂宾客都大失所望,曹操看到蔡文姬在严冬季节这样一幅打扮,心中大为不忍,命人取过头巾鞋袜为她换上。
文姬走上堂来,凄凄惨惨地跪诉缘由,在座宾客都交相诧叹不已。曹操说道:事情确实值得同情,但文状已去,吾亦无奈。(你确实很可怜,但是判决书已经下了,我也没办法。)蔡文姬中肯地回答说:明公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不济垂死一命乎?(曹丞相你手下多得是人才,有何必在乎一个小人物的生死呢,为什么不在一个人生命垂危的时候救他一命)说罢又是叩头。曹操念及昔日与蔡邕的交情,又想到文姬悲惨的身世,倘若处死董祀,文姬恐难自存,于是看在文姬的面子上宽有了董祀。是文姬,保住了董祀的命。
四、晚年谜团
蔡文姬在此之后的晚年生活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我们也就不知道她后来的生活如何,也不知道她是什么时候去世的。但在传说中,蔡文姬有一个相对美好的晚年。董祀出狱后,对妻子感恩戴德。两口子开始了新生活。两人举案齐眉、相依为命。后来,他们远离权贵,溯洛水而上,来到终南山下的蓝田一带共度林泉,文姬这才有了亲人,有了朝夕相伴的抚慰者。蔡文姬的《悲愤诗》可能作于此时,蔡文姬三十七八岁。恶梦般的生活终于到尽头,曙光初现,她得以把记忆的闸门拉开,让满腔苦水哗哗流出来。
写作的过程也是疗伤的过程。艺术升华了苦难。文姬因之而赢得了尊严:洛阳官员,邺城士子,陈留故人,大都改变了以往对她的偏见。文姬四十岁前后生一子、复生一女。女儿长大后,玉貌花容,俨然又一个的酷似母亲的阳光女孩儿,嫁给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
闲时文姬抚琴,指间慨然有欣声。她还指点钟惑的书法,影响了这位汉代第一书法家。后来,蔡文姬善终。蔡文姬的陵墓就在蓝田县三里镇蔡王村。但以上的所有蔡文姬晚年生活的描述和她陵墓的所在地基本都有很大争论,真假不知。
也许是人们对这位才女一生过于苦难的深切同情,为她编造了这一个相对美满的结局,也许真实历史中蔡文姬的晚年还是在经历苦难,这我们知道今天还无法确定。只能希望以上的美好晚年能是真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