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吴三桂反清为什么会拿朱国治祭旗,他死后为什么世人无不拍手称快

  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吴三桂起兵反清,第一个就将云南巡抚朱国治杀头,以显示与清朝决裂的坚决态度。剧中的朱国治,不仅对清廷忠心耿耿,更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好官。可是,历史上的朱国治,并没有如此高大伟岸的形象,除了对清朝死忠以外,其余方面与剧中人想去甚远。

  朱国治出生在辽东抚顺,这里是比较早就被女真人征服的地方,所以他是旗人,隶属清朝汉军正黄旗。顺治四年时,他考上贡生,担任固安知县,不久就授予了大理寺卿的官职。此后十余年,他的名声不显,但在顺治十六年担任江宁巡抚之后,名气大大增加,可惜并不是好名声。

  他担任江宁巡抚时,十分贪财,大肆收受贿赂,聚敛钱物,在百姓口中,这位朱巡抚的外号就是“朱白地”。自己对钱财念念不忘,难舍难分,对其他人却苛刻甚严,朱国治一手制造出了江南“奏销案”。

  奏销案的起因是江南士绅利用关系,欠缴和少缴了清廷的赋税。本来这在古代封建王朝中,也是习以为常的,但是因为江南人心里还怀念明朝,所以清廷对于征收工作要求得十分严格。

  为了配合朝廷,巡抚朱国治将完整的名册上报。清廷根据名册上的人数,无论官职大小,也不管欠费多少,一律予以严惩。凡是有功名的,从秀才到进士,全部革去。现任官员,均降两级留任。更有甚者,被逮捕下狱,交由刑部处理。

  这次“奏销案”牵连很广,而且不分青红皂白,不问缘由。有一位叫做叶方霭的探花,就欠了一钱银子,也被革去功名,民间有“探花不值一文钱”的说法。很多江南名士,如吴伟业、徐乾学、徐元文等人都被卷入其中。

  如果说“奏销案”还算是朱国治有所理由,那么他一手炮制的“哭庙案”案就太残酷了。当时,苏州吴县新任县令任维初十分狠毒,他一手横征暴敛,逼死一人,一手却中饱私囊。乡民不断上报,甚至告到了巡抚朱国治处,但官官相护,根本就无处诉冤。

  以金圣叹为首的几位秀才,因同情农民的遭遇,只能到文庙中向先贤哭诉,以发泄心中的不满情绪。金圣叹还写就了《哭庙文》,直指官场黑暗,将矛头对准包庇下属的朱国治。

  朱国治大怒,将这些秀才们一网打尽。正巧此时顺治帝驾崩,皇帝逝世的哀诏到达苏州,府衙设灵举哀痛哭三日。朱国治逮捕秀才们时,金圣叹高呼先帝,被打了二十个耳光。最后,这些哭庙的秀才们,以“摇动人心倡乱,殊于国法”之罪,被朱国治处以极刑,共计十八人。

  另外,此后的“通海案”朱国治共处死了六十五人。也就是说,在清朝初年的“江南三大案”,都是朱国治的“杰作”。

  朱国治滥杀无辜的行为,无非是以他人的鲜血为自己晋升铺平道路。然而他的残暴,虽然是清廷需要的,却也没有得到什么升迁。十多年后,这位江宁巡抚被派往云南,职位不变,条件更为艰苦,并且送到了吴三桂的面前。

  朱国治到云南之后,可没有任何收敛。他去的当年,就因为克扣军粮而发生了哗变。因为害怕,朱国治不敢再对部队下手,转而直接向下属官僚收钱。云南这种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孝敬上级是陋俗,原本存在,不过谁也不没有像朱国治这般无耻,直接明码标价。

  当时他规定,作为见面礼,一等州府的知府是三千两,其他州府两千,一等县的县令每人一千,二等县八百,三等县六百,以上数目许多不许少。当时的大理知府是难得的清官,因为筹措不了这么多钱,急得都哭了。还是吴三桂见他可怜,替他垫付了银两,这才勉强过关。

  康熙派朱国治担任云南巡抚,目的是为了监视吴三桂。可是,他对于百姓,对于下级的狠辣,在吴三桂身上却荡然无存,反而是极尽阿谀奉承。

  别的督抚见到吴三桂,不过就是行打千之礼,这是清朝时下对上请安时所通行的礼节。朱国治却恭恭敬敬行跪拜礼。吴三桂和云南官员共同赏花时,兴之所至吟诗一首,朱国治马上附和。不仅如此,他还逼迫同僚们每人都要献诗给平西王。

  当然,由于经历的原因,朱国治对于清廷还是无限忠诚的。吴三桂起兵时,无论如何他也不肯也不敢响应,因此被杀。吴三桂的士兵们分而食之,骸骨无存。消息传到江南,世人无不拍手称快。然而,作为清廷,还是将他列为“忠义”死难臣子。后来编写的《清史稿》,也将他写进了“忠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