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大明史:“讨饭帝”朱元璋长什么样?
朱元璋长什么样子,这是历代史学家最喜欢讨论的问题,根据《明史》里描述他的长相时说:“朱元璋姿貌雄伟,奇骨灌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前八个字说的是外貌,后八个字说的是气质。在民间流传的画像有两种,一种是官方相貌:朱元璋器宇轩昂,仪表堂堂,上下清阔。传世的朱元璋画像有两类,一是明代宫廷画师绘制的太祖像,有两幅,一幅中年像,一幅老年像,都画得慈祥儒雅、雍容华贵。第二种是民间流传,朱元璋其丑无比,下巴极长,满脸麻子。这两种像,哪一种是对的呢?
由此看来,诸位就应该明白了,民间的朱元璋像临摹自宋文帝像,只是一种仿冒,其实懂得明史的人都可以知道:民间朱元璋画像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其衣冠,无论是哪种民间长下巴画像,其衣冠服饰与明朝出土和画像是不一样的。包括朱元璋的儿子朱棣都不存在长下巴的形象,朱元璋的相貌怎么可能没有一点遗传于子孙呢?
朱元璋的相貌异于常人。毕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何况讲究威仪的帝王朱元璋?别说朱元璋,就是一般百姓,也不希望画师据实画出面貌上的缺陷,这是人性使然。所以有意识地暗示画师造假是可能的。但这里,我们要注意一个问题,既然朱元璋对自己的画像要求极其严格,绝不充许不满意的作品流出。那么,民间何以会有这么多版本流传下来?明朝皇帝忌讳颇多,典章甚严,就连当年到朱元璋孝陵前割猪草都可能被逮起来,这种画放在民间家中,该当何罪?别说画,连想都可能是不寒而栗的。那如此多的版本画像又是哪里来的?因此民间丑像连明朝的衣冠制度都不遵守,可见是清代以后付汇的。
1644年清世祖福临赶走李自成,迁都北京后,清朝在好几个时期或轻或重,有步骤地开始“篡改运动”。为了统治的需要,甚至连《明太祖实录》这些书,都安排文人“修饰”,从文字上丑化前朝,歌颂大清万年江山。可以想见,在这种背景下,本来民间就传说相貌怪异丑陋的朱元璋,就很难逃脱被“恶搞”的结局了。何况,我国历来就有成者王败者寇的习俗做法,其中脸谱化是极其明显的。且不说朱元璋,就拿孔子来说,当遵从儒术时把他画得仪表堂堂,一旦反孔时又画得猥琐不堪吗?朱元璋也难免受到同样的“待遇”。
在美国学者牟复礼和英国学者崔瑞德编写的《剑桥中国明代史》中,他们虽然体认民间传说的“脸面有皱纹而痘点斑斑,颚部突出”,但也觉得朱元璋“看起来预示将来有不凡的质量”。其实说朱元璋的气质神采非同一般。而在2005年出版的《剑桥插图中国史》中,美国学者伊蓓蕾则明显对民间丑化朱元璋的那些画像表达了质疑,她认为民间流传的那些画像是基于画师的故意丑化,认为“太祖和其它皇帝一样英俊”。
其实根据《明史》描述太祖“姿貌雄杰,奇骨贯顶”,有朋友认为朱元璋异像里的瘪长下巴就是“奇骨贯顶”的写照,实际上“顶”所指位置是头顶,传统相法有“伏犀贯顶”一说,认为是显贵之相,《公笃相法》云:“其天庭之上有骨凸突,名曰伏犀骨。”又说:“伏犀骨贯顶而入百会,此贵而寿也。”“奇骨贯顶”亦属此类,并不是说下巴异常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