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历史上的鲁成公是个怎样的人?晋国又是如何对待他的?

  网络上有一种说法,说的是鲁国的鲁成公很多次跑到晋国去结盟,结果都是无功而返,甚至还遭到晋国人的不公正对待。晋景公死后,鲁成公带队到晋国送丧,却被晋国人无缘无故的留在了晋国,后人认为鲁成公丢了鲁国人的脸面,史书里就有“鲁讳之”,连鲁国的史官们也认为鲁成公被晋国人扣留,是一件很难启齿的事情。那么,鲁成公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多次到晋国结盟到底是不是丢脸的事情?

  鲁成公名为姬黑肱,是鲁宣公的儿子,即位的时候还很年幼,大权掌握在季文子为首的三桓家族手中。鲁成公刚刚成为国君的那两年,实际上季文子与东门家族的矛盾已经甚嚣尘上,季文子说:“使我杀适立庶失大援者,襄仲。”季文子以前是依附东门的,那么在这个时候敢于说出这样的话,就证明季文子已经准备充分了。而鲁成公显然是在季文子等人的扶持下成为鲁国国君的,东门家族衰落而后,三桓家族自然成为鲁成公可以仰仗的朝廷力量。

  鲁成公应该说很多方面都受到季文子等三桓家族的影响,年幼的最大问题就是导致朝政之事必须依托可以信赖的大臣,季文子驱逐东门而后,显然三桓家族就成为其可以依托的人选。什么对外征战,诸侯邦交,鲁成公是不可能有什么主动权的,因此我们看到在这些年之间鲁国频繁参与外交活动,这些活动并非是鲁成公所做的决定,反而极有可能都是季文子等三桓家族在背后筹谋。

  当时晋国楚国的鄢陵之战即将打响,而中原地区依附于楚国的郑国,成为晋国牵制南方力量的重要区域,齐国、卫国、鲁国等国作为晋国的盟友,对于晋国最大的作用就是出兵牵制郑国,所以有“鲁成公出于坏墤……公会尹武公及诸侯伐郑……”的事情,但鲁成公作为国君,更多的朝政大事都委托于三桓家族,但鲁成公显然对三桓乃至更多朝臣都缺乏威慑力,这直接导致三桓逐渐对国君失去尊重,三桓的叔孙氏有个叔孙侨如,就跑到后宫跟成公的母亲穆姜私通,还阴谋试图从季孙、孟孙两家中夺权。

  当时的鲁国已经推行初税亩税收制度有数年之久,国家财政逐渐充盈。但季文子这个人很有居安思危的意识,一方面大力推行初税亩,一方面又努力凝聚三桓共识,积极发展鲁国国力。季文子成为三桓的代表人物,引领着鲁国风气,季文子是“家无衣帛之妾,厩无食粟之马,府无金玉”,后来孟孙氏也紧跟季孙氏做法,崇尚俭朴,这在朝野之间赢得尊重。因此,当叔孙侨如想要搞事的时候,朝中的大臣们就为季文子传递信息,叔孙侨如的事情很快就传到了季文子的耳中。

  季文子对鲁成公说,“你小的时候,我扶持你继位。你长大了,我帮你去齐国娶老婆。你要和晋国齐国建交,我帮你去奔波。你现在却想干掉我,三岁孩童,其乐不融融?”当季文子得知宫廷变故,最有可能的就是对鲁成公说出这样的话,而鲁成公不过也就十几二十岁,根本没办法与季文子等家族对抗,重要的是与季氏交好的孟孙氏,恰好是负责守护宫城的,如果两家同盟,再与叔孙氏达成共识,那么鲁成公的命运将堪忧。对于鲁成公而言,保持三桓之间的矛盾,或许不是坏事情。

  “穆姜送公,而使逐二子。公以晋难告,曰:请反而听命……公待之于坏墤,申宫、警备、设守,而后行,是以后。使孟献子守于宫……姜又命公如初。公又申守而行”,鲁成公的这两次带兵征战,都是对后宫做了严密部署而后,才离开都城,这显然是谨慎的做法,其间若非季孙氏和孟孙氏的支持,鲁成公这样的部署也不过是形同虚设,“孟献子守于宫”,守的不只是宫城,孟献子其实是在守鲁成公的一种担忧,即是叔孙侨如如果不搞事,反而鲁成公还不省心了。

  “夏,公如晋。晋侯见公……晋人执季文子于苕丘”,在晋国人的眼中,鲁成公不过是小国国君,即便是周天子的嫡系王国,但若在军事力量上根本不可能与晋国对抗,所以晋国人对鲁国是不够尊敬的,能拘留权臣,也能拘留国君,这也是鲁成公很多时候会产生背叛晋国而亲近楚国的原因,但聪明的季文子就算被晋国人囚禁过,仍然还是认为鲁国作为中原之国,与晋国系出同源,还是应该与晋国同盟,不应亲近楚国。这也可能就是鲁国人的一种尊严所在,即延续着周人的天朝上国思想,就算国力衰弱,依然尊崇中原思想。

  后来的人们认为鲁成公两次去晋国,遭到不公对待,是很丢脸的事情,可是在鲁成公乃至三桓家族们看来,晋国是盟主,更是亲戚之国,内部矛盾而已,不是纷争,不丢脸。就是想要干掉季孙氏、孟孙氏的叔孙侨如,想要寻求的国外力量,也只是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