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古代皇帝为什么不提前退位,其实道理很简单

  还不知道:皇帝退位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就是皇位交接的时候。那个时候老皇帝去世,新皇未登基,别有用心的人蠢蠢欲动,国家很有可能在此时发生重大变故。

  不是危言耸听,如果不把这事安排好,一个强盛的大国很有可能瞬间分崩离析。比如说吕后一死,国家立刻陷入大乱,刘吕之争大爆发,刘邦的几个儿子带兵杀进长安。再比如说唐中宗李显死时,朝政也一片乱。韦后想效仿武则天临朝称制,李隆基发动政变,杀死韦后集团,拥立了自己的父亲相王李旦为帝。

  可以说,每一次皇位的交替都是这个王朝的一次危机。

  那有很多人就问,为什么老皇帝不提前退位为太上皇,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呢?

  说的很有道理。这样处理可以提前确立名分,避免老皇帝去世、新皇帝未立的权力真空期出现变乱。一个有名的例子就是乾隆,他在自己生前就将皇位传给了儿子嘉庆,自己做了太上皇。

  有这么好的办法可以解决问题,为何大家不都这么做?

  答曰:怕死!

  说到退位为太上皇这件事,南宋可能是出现得最多的一个王朝。宋高宗赵构在世的时候就把皇位传给孝宗。

  孝宗的谥号是一个“孝”字。事实证明,他确实当得起这个字。他的孝道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要钱给钱。也就是基本满足左右的物质要求。第二,国家大事也基本听从。精神上和物质上统统满足。

  父亲提前传位给自己,宋孝宗对此很感动,于是他也学习高宗,提前禅位给儿子光宗。

  他跟高宗的想法是一样的,共两点。第一是能够吃喝不愁颐养天年,第二继续影响朝政。

  于是,宋孝宗在退位前,有意安排周必大为左相。孝宗想通过这个人实现自己对朝政的持续影响。不过,光宗不愿意再被太上皇控制,即位不久后就把周必大罢免了。

  既然做皇帝,就要唯我独尊!

  这才是皇帝们不愿意提前退位的原因。从一言九鼎到无足轻重,大部分人都难以接受。

  光宗的皇后叫李凤娘,虽然贵为国母,但却骄蛮、无礼、霸道、嫉妒,她是一个行走于宫廷的泼妇。她蛮横到什么程度?连太上皇都不放在眼里。她竟敢讥讽太上皇和太上皇后不是原配夫妻。

  不要说身为太上皇之尊,这么对他属于大不敬之罪,就是普通人家的儿媳妇也不能这么跟公婆说话吧?

  宋孝宗大怒,找来大臣史浩,商议要废了这个泼妇。李凤娘却一点不怕,因为太上皇不是皇上。

  李凤娘的态度可以说是判若两人。孝宗还是皇帝,光宗还是太子的时候,她就因为过度嫉妒而被孝宗严厉警告:再跟太子闹下去,就废了你!很明显,当时的李凤娘还是害怕的。

  在光宗立储的问题上,宋孝宗也想干预。光宗想立自己唯一的儿子嘉王,但孝宗认为嘉王不聪明,想让光宗立哥哥的儿子。

  对此李凤娘非常不满,嘉王是自己的亲儿子,她要为儿子争口气,竟然在宴会上冲着太上皇发飙:我是堂堂正正的皇后,嘉王是我的儿子,为什么不能立为太子?

  而光宗也对父亲干预自己的事情感到不满,皇后的无礼行为,他表示默许。到这个时候,这对父子之间的裂痕已经很深。

  做父亲的总会更加宽容,他和普通的父母一样。光宗有病,孝宗就为他寻找秘方,配药,准备等光宗来看他的时候给他。

  这时,李凤娘再次出手。她深知帝王之间最大的问题就是猜疑。于是,她跟丈夫说:太上皇准备给你下药,废了你,好安排嘉国公继位。

  光宗对此深信不疑,此后再也不去看望太上皇。

  这里面李凤娘的挑拨离间当然是最直接的原因,但深层来说,帝王权力之间的猜疑才是根本原因。

  后来光宗精神出了问题,成了半痴不颠的状态。他整天幻想着父亲要加害自己,更加不敢取见太上皇。

  朝见太上皇这件事在古代是件大事,整个京城都要为此提前做准备,仪式、人员,可谓劳师动众。全城的老百姓也都翘首以盼,看看热闹。宋光宗每次都在大臣的苦口婆心的劝谏下答应朝见太上皇,但事到临头又直接反悔。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会直接影响到人心的稳定。

  你想想,类似于阅兵式这样盛大的活动临时取消了,而且取消了好几次,莫不是朝廷出了什么变故?

  孝宗的病情逐渐加重,朝中大臣磕头磕出血,劝光宗去看望,光宗还是无动于衷。

  后来,孝宗病逝了。光宗作为儿子竟拒绝为父亲主办丧事。

  古代三纲五常,怎容得皇上如此荒谬?光宗这种做法激起了京城军民们的愤怒。

  眼看着人心浮动、政局动荡,大臣们请求光宗立储以安定人心。光宗说:储君定好之后,就会取代我!

  出于对最高权力丢失的恐惧,这个疯子很清醒地拒绝了。

  面对如此情形,朝廷和国家已经接近崩溃的边缘。这个时候,必须有人出来主持大局。枢密院事赵汝愚和工部尚书赵彦逾当机立断,联合了皇宫禁卫军的殿帅郭杲,扶立嘉王赵扩即位,将光宗尊为太上皇。

  宋朝政局的这场危机才得以安然度过。光宗被迫做了太上皇,他一直都不能原谅儿子夺了自己的位,越来越疯,终于在6年后死去了。

  皇帝对于皇位的重视,到了如此地步,即使是亲生儿子也加倍戒惧。宋朝皇帝屡次实行禅位,还尚且能保持体面,这实属不易。一般情况下,失去皇位更接近于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