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揭秘秦始皇遗诏之谜,秦始皇真的有让扶苏继位当皇帝吗

  秦始皇真的让扶苏继位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关于“秦始皇遗诏让公子扶苏继位,而赵高却伙同丞相李斯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拥立了胡亥为皇帝,又伪诏迫令扶苏自裁”的历史故事。稍熟悉中国历史的对此都不会太陌生,然而,这则历史故事却不可信,迫令扶苏自裁或出於秦始皇的本意。

  首先,关於赵高与李斯篡改秦始皇遗诏的消息来源不可信。篡改遗诏乃私室密谋之事,只该有赵高、李斯、胡亥三位知情人。赵高与胡亥是至死都不会把这件事说出去的,更不会把这件事告诉史官,让史官记录下来。唯一的一个极小可能性是李斯入狱后,出於对赵高与胡亥的怨恨,把这件事说了出去。但是秦始皇已死,死无对证,李斯不会有任何实证与人证;再则,如果真有篡改遗诏之事,胡亥与赵高在跟李斯决定闹掰之前就会考虑到杀人灭口了。如果说是赵高在朝堂之上“指鹿为马”,那是在众目睽睽之下,还可以信之。这篡改遗诏乃极其密谋之事,所以就绝不能轻信之。

  第二,最重要的是秦始皇让公子扶苏继位,这件事不合乎情理。扶苏在秦始皇临终之前是早就被“外放”到上郡做蒙恬军中的监军的。但按惯制,储君不外放,外放即被废。先看下列关於晋献公欲废太子申生的历史记载;

  《左传·闵公二年》:晋侯使大子申生伐东山皋落氏。里克谏曰:“大子奉冢祀,社稷之粢盛,以朝夕视君膳者也,故曰冢子。君行则守,有守则从。从曰抚军,守曰监国,古之制也。夫帅师,专行谋,誓车旅,君与国政之所图也,非大子之事也。师在制命而已。禀命则不威,专命则不孝。故君之嗣适不可以帅师。君失其官,帅师不威,将焉用之。且臣闻皋落氏将战,君其舍之。”公曰:“寡人有子,未知其谁立焉。”不对而退。见大子,大子曰:“吾其废乎?”

  《史记·晋世家》:十二年,骊姬生奚齐。献公有意废太子,乃曰:“曲沃吾先祖宗庙所在,而蒲边秦,屈边翟,不使诸子居之,我惧焉。”於是使太子申生居曲沃,公子重耳居蒲,公子夷吾居屈。献公与骊姬子奚齐居绛。晋国以此知太子不立也。

  《史记·晋世家》:十六年,晋献公作二军。公将上军,太子申生将下军,赵夙御戎,毕万为右,伐灭霍,灭魏,灭耿。还,为太子城曲沃,赐赵夙耿,赐毕万魏,以为大夫。士蔿曰:“太子不得立矣。分之都城,而位以卿,先为之极,又安得立!

  从上面的这三则历史记载中,我们可以发现,太子申生通过晋献公让其外出领兵打仗,便预感自己的储君之位将不保。而晋人通过晋献公“外放”诸子,也便知晓晋献公将行废立太子之事了。储君是负责宗庙社稷、被视为“冢子”的,是不该被“外放”的。在国君外出的时候,负责守卫都城;如果已经有人被赋予守卫都城之责了,那么就跟随国君。

  而从中国的历史上来看,的确都是这样的,储君没有轻易离开都城的,离开都城也是要跟在国君身边的;吴王夫差北上争霸时,其太子友负责守卫都城;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期间时,其世子朱高炽负责守卫北平;而李世民之所以能够建立那么多战功,也是因为李建成已经被确立为储君,按理不该出征,才使得李世民有那么多的领兵打仗的机会。后来,李建成见李世民的战功实在是太过煊赫,才主动请缨去平定刘黑闼的起义。

  而像晋献公废太子申生、楚平王废太子建等,第一步都是将太子“外放”;一旦太子被外放,太子在朝中的支持势力就失去了凭借,那铲除太子的势力就会轻而易举。所以,储君“外放”就意味着国君要动动太子的根基了,“外放”就意味着“被废”。

  国君的地位固然是至高无上,但却是“夕阳型”的,而储君是“朝阳型”的。列代官场上的大臣都是要对储君下政治资本的、是纳“投名状”的。商鞅跟秦孝公、吴起跟楚悼王的关系再好,老国君一死都被咔嚓掉了。所以,很多大臣宁可得罪国君也不愿得罪储君,国君一旦要动废储君的念头,就会有许许多多的大臣出来力保,因为他们都是下过重注的,更怕万一储君没被废成,将来储君即位来清算。所以,储君才被称为“国本”,其势力是盘根错节、根深蒂固的。动太子就会触犯到很多大臣的切实利益,才被誉为“伤国本”。储君是绝不可轻言废立的。一不小心就可能把自己废成了周幽王,太子没废成倒把自己给废了。

  所以说,楚平王杀伍子胥一家不是其昏庸的表现,而是其清醒的抉择。楚平王也是干掉自己的好几位哥哥才当上楚王的,其本身还是有才干的。你能说他“淫乱”,不能说其“昏庸”。楚平王之所以要干掉伍子胥一家,就是因为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是太子的太傅,太子建的最大股东。在楚平王决定要废太子建了,伍子胥一家都坚决不与太子建切割。所以,楚平王是很清楚的,伍子胥一家目前虽然还认他这个楚王,将来是绝不会认他跟孟赢所生的公子轸(后来的楚昭王)的,一定会扶持太子建与公子轸争位的。所以,才会坚决地除掉了伍子胥一家,而伍子胥在全家被楚平王诛杀后,还继续扶持着太子建跑到了郑国。在郑国时,太子建被郑国人杀了,伍子胥又带着太子建的儿子-胜(后来的白公胜)跑到了吴国。

  第三,胡亥就是秦始皇的属意接班人。秦始皇认定自己会永生,并未正式册立储君。但从胡亥最受其宠,其巡游时将胡亥带着身边(君行则守,有守则从)来看,胡亥就是秦始皇的属意接班人。储君本来就是国君的备用,得备在国君的身边。而没有正式册立储君的,那时刻守护在国君身边的公子就是国君的备用。胡亥是秦始皇的第十八子,胡亥能从秦始皇那么多的儿子中脱颖而出,最让秦始皇欢心,就说明胡亥不是如大家印象中的那么傻缺。秦始皇不像刘备那样,只有一个傻“阿斗”没得选。没有一位父亲,有那么多的儿子而偏喜欢一位傻兮兮的。“知子莫如父”,秦始皇又是位雄主,当了那么多年的秦王与始皇帝,在阅人方面还是会高於常人的,所以其能属意於胡亥,这胡亥不但不会是傻缺,而且应该是聪颖、干练的,这胡亥的性格与作风应该某些方面跟秦始皇比较相像。

  第四,扶苏其实就是被流放的。从扶苏接到诏书就自杀上来看,扶苏深信秦始皇时刻会处死自己,所以这扶苏绝不是被下放到基层历练的,而是被流放的。他是跟晋太子申生、公子重耳、楚太子建他们当初一样的。如果太子申生、公子重耳这些人接到国君诏书,让他们回去继位,他们能信吗?他们一定会因为这是场阴谋,是诱杀。送去毒酒、让其自裁才是合乎情理的。扶苏在蒙恬军中做监军,那也不是秦始皇对扶苏的器重,那军队不是给扶苏的,更不是蒙恬的,而是秦始皇的。秦始皇诏令让扶苏、蒙恬自裁,他们就得自裁。

  第五,秦始皇在临终前,不会放在身边受其宠爱的儿子不立,而偏立一位已被流放的儿子。即便要立扶苏,作为一位成熟的政治家,也要先将身边的儿子先打发走,不然极容易酿发宫变。就会出现像后世流言中的那样,赵高伙同李斯篡改遗诏拥立胡亥的事情来。而以秦始皇那强硬的性格,其要立胡亥为帝的话,为胡亥帝位之稳固,而诏令扶苏自裁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之所以,会出现赵高篡改遗诏的传闻,那是胡亥政敌们的政治需要。政治斗争向来都是颠倒黑白、指是为非、无中生有、无所不用其极的。陈胜、吴广起义时,还伪托是公子扶苏与项燕之众,这脑洞也够大的,能把两个敌对阵营中的两个人都糅合在一起。所以,当政治需要有“先帝遗诏”时,就会有“先帝遗诏”的出现;当政治需要有否定秦王政继位的合法正统时,就会有秦王政非赢姓种的流言产生。只要你有政治宣传口号,甭管多么低级,都会有人响应,有真上当的、也有假上当的。总之,到了失败之时,每个人都是拼命地澄清自己其实是无辜的、是被蛊惑而受骗的。

  历史的记载中有太多的表象,对待该有存疑之处,我们要论证其本身是否合乎情理。如果是不合乎情理的,那多半就是有人故意捏造或者是误把流言当信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