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办事的地方为什么都叫衙门呢,和电视剧中的场景有什么不同呢
古代官员办事的地方为什么都叫衙门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衙门在电视剧中是老百姓喊冤申冤的地方,是县太爷的办公场所。像《李卫当官》中李卫成为扬州知府,在衙门里可以种菜养花,可以办理案件,可以斗恶霸惩商人。那为什么把官员的办事场所称为“衙门”呢?
在历史上,衙门最初是由“牙门”转化而来的。将领们将猛兽的爪、牙放在战场办公的营帐,表达自己英勇无比,战无不胜的寓意。后来为了方便,用木头刻画成大型兽牙装饰在军营的门上,甚至军营中还出现了旗杆端饰有兽牙、边缘剪裁成齿形的牙旗。于是,营门也被形象地称作“牙门”。
在唐朝,将“牙门”逐渐用到了官府上。唐朝封演在《武瓦闻见记》中记载:“近俗尚武,是以通呼公府为‘公牙︐,府门为‘牙门︐,字稍讹变转而为‘衙︐也。”也就是说“牙门”演变为“衙门”实际上就是写了一个错别字,但到了北宋后,人人都只知道“衙门”而不知道有“牙门”这个词了。
古代的衙门以门为名,在中轴线上有三个门,分别为大门、仪门、宅门。大门也叫“头门”,是整个衙门位于正南方位的唯一出入口,是一座有屋顶的建筑物,一般是三开间。每间各安两扇黑漆门扇,一共有六扇门,因此州县衙门也被称为“六扇门”。大门前面有一个照壁,两侧有“八字墙”,门口放着一对龇牙咧嘴的石头狮子。
进了大门,沿着中轴线上铺砖的甬道,绕过屏墙,就到了第二道大门“仪门”。仪门内主要是办理政务的大堂院落,也是三开间,一般进深仅一架。仪门平时一般是关闭的,要进出大堂院落就要走仪门两侧特开的便门。便门实际上只是一个简单的门洞,也称“脚门”、“角门”。一般东便门进、西便门出,和我们现在靠右边行走的规则是一样的。但如果上级长官来到或州县官的长辈来临,就会打开仪门,所以有人称“仪门”为仪表堂堂之门。
最后一道门就是“宅门”,是衙门建筑群中轴线最北端。宅门后面就是地方州县官的住所,属于免费居住的,因此他们所住的宅院称之为“后衙”。
宅门也是有屋顶的大门,依旧是三开间,是整个衙门建筑群中戒备最为森严的门户之一。宅门是终日上锁关闭的,钥匙由州县官亲自保管,由官员的亲信长随把守。一般衙役、书吏伺候官员只到宅门的门口,除非特殊情况。宅门内有官员自己带来的私人仆役服侍他们。可谓等级森严,内外有别。
那这么森严,如何传递消息呢?宅门的门扇上设置了一个转桶,半个桶在门外,半个桶在门内。如果有客人来访、有信件、公文到达等情况,把守大门的差役到宅门外打一下梆子,把来客的名片或公文、信件之类的东西放入转桶。看门房的人从东侧门扇上的望孔看清来人,把外面那一半转桶转到里面来,取出东西呈送给官员。是不是和电视剧中时不时在府衙丢了东西的场景有所不同呢?
“衙门”实际上就是府衙外面的门,后来逐渐指代了整个府衙。从衙门的构造来看,分为大门、仪门和宅门,构造严密,等级森严,和当初作为军事营门的“牙门”很相似,都很气派威严,让人产生一种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