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失荆州:关羽奇怪出兵是蜀国最大的千古之迷
三国时期的蜀国,是刘备一手创建,刘备依靠的就是“刘关张三结义”及赵云等的兄弟伙核心集团,再加上所谓“仁义布四海”策略收买人心,最终吸引的诸葛亮、庞统、法正等大批天下奇才人物加盟而建立的。该国的建立—–以刘备在汉中击败曹操并夺取汉中为标志。刘备一生与曹操交战无数次,仅有此次大胜曹操,并强有力地从曹操手中夺取汉中及上庸等地,以强大的实力说明了中国北方最强的曹操的力量已不入刘备了,刘备的力量强大到可以公开对抗曹操,并战胜曹操了,东吴孙权的实力自然在曹操之下,刘备的力量达到了全盛和顶点。
刘备此时有荆州5郡(荆州共9郡:3郡由刘备归还东吴,1郡在曹仁手里),东西两川,汉中及上庸,以及云贵等地,有关张赵马黄五虎大将,以猛将魏延、以及李严、李恢、马忠、付彤、黄权、王平等等、可谓兵强马壮、人材济济。
但,此后的刘备及诸葛亮却作出了令人十分不解的用兵战略,用镇守荆州5郡之地的兄弟伙集团中二兄弟关羽出兵攻击北方的曹操,却没有派任何一支蜀国军队从其它方向策应、协助、支援。
结果,已经镇守荆湘之地十余年的关将军(且年龄已达58岁),出兵与曹操部队的于禁曹仁徐晃等部激战近3个月,虽打败于禁,但被曹仁阻击于襄阳城下,兵疲乏术,无法破城,后与曹的徐晃援军交战时,被徐击败。
最后,关将军的后方荆州5郡也被东吴吕蒙袭夺,关将军之部在曹军和东吴大军的两面袭击打击下溃败、关羽及义子等忠勇将士全部战死,真可惜!
从关羽出兵北伐到战败死亡,时间长达4个多月,关将军率部苦战到死战,始终没有任何一支来自蜀国友军的支援,就是按刘备与诸葛亮的着名的“隆中对”里,所制定的战略,也应该是蜀国主力大军从汉中向北或向东攻击曹操,而荆州北上的蜀军应是偏军出击。但刘备及诸葛亮却要关羽的荆湘部队为主攻,而且居然没有蜀国其它方面的攻击配合,也没有派智能之将来替关羽防守荆州5郡。
而刘备得到汉中及上庸等地后,完全有能力和实力派大将率军支援关将军的,刘备当时的众多战将(如张飞、赵云、马超等)都有可以派出来支援关将军的。
关将军年迈已高,劳师远征,后方无能人智士防守,在曹魏和东吴的双重打袭下,关将军哪能自保得了,但关将军还是忠实地执行命令、尽心尽忠,直至战死、以身殉职,真是可惜之致!可怜之极!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上都未对关将军的奇怪的孤军北上一事作说明或解释,都只说是刘备及诸葛亮的安排,那刘备与诸葛亮的如此安排布署的意图是什么呢?为什么要进行如此的战略变更和战役冒险呢?最突怪的是,刘备登基当皇帝后,一定要伐吴,为关将军报仇。可此时关将军已死三年多了,三年多的时间里都不出兵打东吴,当了皇帝了就可以打了吗?
刘备伐吴时,刘备的高级战略参谋法正已死,黄忠也不行了,而且出战之前张飞也洗白了,也不让赵云参战、魏延、马超等均不去参战,诸葛亮也留守,用了一大批无名无能之将,能打胜仗么、能报仇么?
从派关将军孤军北上、到无任何支援败死、到三年之后才想起、到用次等军队攻吴——刘备和诸葛亮等人究竟在作什么呢?
后世之人对此多有不解:是要关将军死么、是模不开情面非要去报一下仇么,是有意消除原刘璋的降将将兵么,或者是刘备被诸葛亮蒙骟,或者是关羽不听话要教训一下结果事整大了无法收场么——关将军奇怪之出兵到死都是蜀国最大的千古之迷念,请众位网友评述之。
诸葛亮对待关羽,特别注意分寸,并努力维持一个客客气气的良好关系,因为关羽并不十分买军师账的。孔明的联吴方针,他执行不力,就是一证。虽然关羽远在荆州,但这个人从来未把自己的地位摆正。马超投蜀以后,为解决益州问题立下功勋,获得殊荣。关羽不服气,要离开荆州到西川来同马超较一高低。诸葛亮连忙给他写信安抚,一顶高帽子,才使此议寝息。刘备为汉中王后,要用黄忠作他的后将军。诸葛亮说:“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这番话,可以看出诸葛亮对他的态度。
张飞就不是这样了,只要诸葛亮点了他的将,无不悉心为之。而且,多有创造性的发挥,每每创建奇功。对此,诸葛亮和这位莽张飞,往往产生不言而喻的默契。当消息传来,说他所住大寨,逐日间饮酒,酩酊大醉,诸葛亮非但不加怪罪,还派人专程把佳酿给他送去。表明了他们之间心灵上的沟通,和以诚相待的友情。
当初,刘关张起事时,按社会、经济地位,以张飞最殷实富有,“世居涿郡,颇有庄田”,是个有产有业有资财的庄园主。刘备不过是个“贩履织席”之辈,尽管自称皇室后裔,早衰落无考,和阿Q“老子先前也阔过的”差不太离。后来,汉献帝刘协叫了他一声“皇叔”,不过是政治需要罢了。历代皇帝为了笼络人心,还有赐姓一说,所以,不必当真,谁有粉不朝脸上敷呢?他只能算是小手工业者。而关羽,一个推车的运输专业户而已。
由此推论开去,这三兄弟和诸葛亮的关系,恐怕也是由于阶层不同,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不免差异,倒有值得玩味之处的。
刘备起事时,已沦为手工业者兼小商贩,可他早先是没落贵族,大概是无疑的,至少在楼桑村,还能有立锥之地。曾拜卢植为师,自然文化水准要比关张高些,这样,与诸葛亮不但政治观点相同,在文化上,认同的地方较多。张飞是庄园主,家道殷实,能有供三百余人相聚的桃园,估计虽非士族,也是豪绅一类。所以,他和拥有南阳诸葛庐的这位军师,经济基础相差无几,也许能找到共同语言。关云长是无恒产的自食其力者,他的个体运输行业,无须依赖群体,特立独行,容易产生阶级偏见,而自己又稍稍识得几个字,不大买账于文化和士大夫,对于诸葛亮就不如那两位融洽了。
再加上关羽的骄矜自满,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的性格,特别封了汉寿亭侯以后,就自我感觉特别好了。到独挑大梁,驻守荆州时,更是目中无人。感觉错位,是件别人看来可笑,而对他本人,则是可怕的事情。要是关老爷有些许的清醒,也不至于走麦城,身首异处了。
诸葛亮一到新野,关张就联合起来抵制这位军师,但跳出来责难的是张飞,关羽是个爱作深沉状的人,站在幕后,唆使猛张飞上。从三顾茅庐起,关羽就不大相信诸葛亮的能力。这是那种对知识分子的压根儿不信任的阶级感情,没有办法,他从山西一路推车过来,汉代那些地方小官僚,刀笔吏,少不了压迫他,欺诈他,使他有反抗感。心里说,有什么了不起的,端这臭架子。他说:“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也。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这个“惑”字,是他心里话,因为,孔明一来,他的副手地位就动摇了。从此开始,这将相之间,就绝不会是亲密无间的了。
刘备到东吴招亲,诸葛亮派赵云陪同,而不敢将锦囊妙计授关羽,怕他乱作主张。借东风后,安排赵云来接他,也不愿麻烦这位关老爷,怕他未必如约而来。赤壁之战,诸葛亮迟迟不睬他,是否真的用激将之法,还是有为难之处,或存心让他放曹操一马,于史无据,也就只好姑妄信之。但是,最后才安排他在华容道,可见对这位骄纵的将领,不得不再三斟酌,自然是有许多顾虑棘手之处,是可以想象的。
关老爷见不把他摆在重要位置上,当时责问诸葛亮:“关某自随兄长征战,许多年来,未尝落后。今日逢大敌,军师却不委用,此是何意?”
听他口气,到底诸葛亮指挥关羽,还是关羽指挥诸葛亮?令人费解。大概拜把子兄弟便有这份和军师平起平坐的特权。等到华容道放走了曹操,犯了军令状,还是刘备出来给他说情,才算了事。其实,正因为他知道必是这么一个结果,才敢义释华容。特权,和特权阶层,以及被毒化了的社会风气,使得他有所倚仗地不在乎。
如果孔明执法如山,从他华容道放走曹操起,就严惩不贷的话,那么,此后的他,在荆州主政,也许未必敢于自我膨胀了,不知天高地厚了。
正因为刘备的包庇,诸葛亮也就不得不迁就,既不能责人,更不能责己,也就只好稀里糊涂,不了了之;或者,走走形式,做做样子;或者,深刻认识,从轻处理;或者,事出有因,查无实据;或者,最简单的,就当交了一次学费,下次注意便是了。
看来,诸葛亮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也有其无药可治的软弱性,对于这位身居高位,后台很硬,存心不买他账的,又是劳动阶层出身的汉寿亭侯,除了以顾全大局自勉,大抹稀泥外,还能有什么作为呢?
这类抹稀泥的难处,从古至今,岂是诸葛亮一人的故事吗?
但是,稀泥这东西,糊得一时,糊不了长远,最后关羽在荆州大败,不就是这种迁就、马虎、不深究,由他而去,听之任之的结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