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三只手”为何成了小偷的代称?

  “三只手”为何成了小偷的代称?

  人们习惯上称小偷为“三只手”,但是你知道这一说法的来历吗?

  一般观点认为,“三只手”说法最早见于古罗马剧作家普劳图斯的著名喜剧《一坛黄金》。在该剧中,吝啬鬼尤克里奥丢失了一坛金子,他要求奴才们伸出手来,让他察查。但是仍没有查到小偷,最后鬼尤克里气急败坏,竟要奴才伸出莫须有的“第三只手”来给他看。从此,“三只手”便成了小偷或有偷窃行为者的一个代名词。

  实际上,中国最早就存在“三只手”的说法了。传说北宋年间,在东京有一个赫赫有名的神偷。他偷盗技法特别独特,行窃从不用任何工具,只要他一挨你身,银子就神不知鬼不觉地进入了他的腰包。有一次,他为“同行”献艺,为了显示他技艺的高超,只见他双手高举,在众目睽睽之下,挨近一人的身,就将他兜里的银子掏了出来,好像身上还有一只手似的。在场的“同行”们惊叹不已,佩服得五体投地,于是送他绰号“三只手”。“三只手”说法由此而来。

  骂人为何用“狗腿子”

  从前,有一个恶霸地主,他养了一个家奴,很坏。家奴又养了一条狗,也很坏。他们三个真是人仗狗势又狗仗人势,人们都很愤怒,背后叫他们恶主、恶奴、恶狗。

  这天,他们又去办坏事——偷爬人家小寡妇的墙头,不小心恶霸地主摔断了一条腿,疼得哇哇直叫。奴才一见更是心痛,就溜须说:“主子,截下我这条腿来给您老安上吧。”地主一听心里很是乐意,但还是说:“那你呢?”家奴回头瞅见了那条恶狗,心中立时有了主意,回说:“我不会安一条狗腿吗?”“那狗呢?”恶霸还记着恶狗对自己的功劳,还是疼爱地问。恶奴倒挺有办法,眼皮一眨就说道:“咱给它安上条泥腿。”恶霸地主觉得这法子虽欠妥,但为了自己,也难得奴才一片孝心,就同意了。这样,奴才将自己的一条腿截下给了主子,又截了条狗后腿安到自己身上,后用泥巴做了条后腿给狗安了上去。

  从那往后,人们就管专爱吹拍主子的人叫“狗腿子”。后来人们发现,那些充当狗腿子的角色,走路总是一踮一踮的,那可不是故意的,据说是那条狗腿和他本身那条腿不匹配而引起的后遗症。

  “走后门”从何说起呢?

  现在,人们把不通过正当手段,求人或行贿赂办事的做法,叫做“走后门”。其实,走前门和走后门本没有正当与不正当的分别,这里涉及的是一个引申义的问题。

  那么,“走后门”这词是怎么来的呢?

  北宋的宋哲宗死后,宋徽宗继位。在宋徽宗继位的过程中,蔡京出了很大力气。所以,徽宗一上台便十分宠信蔡京,并任命他为相。蔡京办事尚可,但是为人太苛刻,眼底下不能容人。比如说与自己政见不和的人,蔡京便想方设法打压。蔡京当政一段时间之后便引起朝野上下诸多不满。满朝文武更是牢骚满腹,民间也有关于蔡京的一些丑闻,但是蔡京靠得是皇帝这棵大树,旁人是撼动不得的。

  告不倒归告不倒,人们还是通过各种渠道表现蔡京这个人的卖官鬻爵、收受贿赂种种劣行。有一天,宋徽宗大宴群臣,一个在京城很有名的戏班便在宴会中上演了一出讽刺喜剧。其剧情大致情况是这样的:一个大官坐在堂上审理各种案件。这时候来了一个和尚,他想离京出游。本来这事没有什么不好办的,盖个官印就行了。但是当大官见他的戒牒是元祐年间印发的,就当场不允许其出城。(原来,蔡京在元祐年间很受当时政敌的敌视,所以他对元祐年间的东西总是特别反感)。恰好这个时候来了报告事情的属官:“今天国库发下俸钱一千贯,都是元祐期间铸造的铜钱,我们应该怎么处理呢?”这个大官立即吩咐属下:“那就从后门搬进来吧!”

  从此,“走后门”就成了戏谑之语,意思是私底下徇私舞弊,通融办理。

  “眼中钉”

  人们常用“眼中钉”来形容极为仇视的人。提起这个词的来历,还有一段有趣的历史故事。相传在北宋真宗年间,当朝宰相是奸佞小人丁谓,此人不学无术,只知玩弄权术,贪赃枉法,整日与太监狼狈为奸,把持朝政。他的行为引起了当朝老宰相寇准的注意,但是寇准并没有抓住丁谓的把柄,只好在暗中一直调查他。丁谓自己也知道寇准为官公正、刚正不阿,也怕自己所做的坏事被他发现。于是他就千方百计在皇上面前说寇准的坏话,最终还是把寇准排挤出了京城汴京。

  丁谓的所作所为,不仅引起了当朝许多正直大臣的严厉抨击,就连民间的老百姓也十分痛恨这个赃官。人们所创的民谣中便有:“欲得天下宁,须拔眼中丁;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民谣中的“丁”当然就是指丁谓。

  于是,用来形容仇人的“眼中丁”逐渐流传开来。后来,“丁”逐渐演变成“钉子”的“钉”。

  “两面派”

  “两面派”,一般指那些善于伪装、口是心非的人。那么,“两面派”这句俗语到底是怎样来的呢?其实说起来,这里面还有一段血泪史呢!

  话说元朝末年,朝廷的元军和朱元璋领导的红巾军开始了逐鹿黄河的拉锯战,黄河沿线的老百姓苦不堪言,因为两支军队打打杀杀、相互攻击,城池的易手是常事,不管是谁进城都得在门板上贴上红红绿绿的标语表示欢迎。当时河南怀庆府的人便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用来应付敌对的两支军队:用一块薄薄的木板,一面写着欢迎元军的“保境安民”的标语;另一面写上欢迎义军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标语。这样,不管是哪边人来了都可以以最快的速度贴上欢迎标语。但是这个方法在最后惹出了大祸。

  有一年,朱元璋的大将常遇春率军进驻怀庆府,老百姓赶紧把标语换成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字样,常遇春看到了这些标语很是高兴。正当他高兴的时候,街上刮起了一阵风,很多家的标语都被刮掉了,当地老百姓的聪明方法暴露了。常遇春气极之余,下令将凡是挂两面牌的人都满门抄斩了。现在常说的“两面派”,其实就是从怀庆府“两面牌”演变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