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之乱中郑成功之子郑经干了什么事情
三藩之乱与郑成功之子郑经之间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三藩之乱郑经的表现,也为他日后的下场奠定了基础。
三藩之乱之后,反清势力仅残存于台湾与澎湖,即为仍奉明朝正朔之郑氏政权。此时正是郑经承袭延平郡王爵位之时,他以为复辟时机来临,积极地参与三藩之乱,即于康熙13年四月,亲率兵马3万以及战船300艘,于厦门登陆。郑经曾经一度占领了福建、广东等部分地区。
在失败之后,他便退守台湾、澎湖,其根据地金门与厦门丢失。历史中清朝曾同郑经和谈9次,然而均未成功。郑经以保持台湾之独立地位为主要目标,因此,他始终宣称台湾并非中国领土,同时因清朝严重的军事威胁,他做出妥协,向清朝臣服,以不剃发,不登岸,不易衣冠等为条件,并需保证仍由郑氏世代统治台湾。然而清政府坚持郑经为中国人,双方谈判因此最终破裂。台湾郑氏集团之存在,清政府始终如芒刺在背。对于清朝来说,台湾问题不解决,海禁便不能开放,太平盛世更是无从谈起。
康熙二十年,三藩之乱平定以后,清朝政权得以统一,为解决台湾提供了条件。而此时台湾郑氏集团恰逢严重内讧。郑经去世后,郑氏集团大人物冯锡范与刘国轩联合发动了政变,掌握军政大权的郑经之子郑克臧被杀,改立其弟年幼小弟郑克爽,实权自然由冯、刘二人掌握。之后清朝以良策和谈,郑经部下纷纷降于清朝,前后统共20多万人,郑氏集团被严重削弱。
郑经可曾想死后会有这番光景。
三藩之乱中岳州之战是怎么样
岳州之战,始于康熙十三年,终于康熙十八年,为三藩之乱时期在清朝和吴周间的一场战役,三藩之乱岳州之战具体如何?
战争分为三个阶段,初期,即1674年6月13日,康熙帝命贝勒尚善作为安远靖寇大将军,率军赴岳州。八月初三日,尚善率领军队向岳州进发。八月二十八日,因岳州吴军防守坚固,康熙帝又谕尼雅翰部奔赴江西,会合他部,夹攻岳州。但尚善及所部至岳州后,迁延不动。十二月,康熙帝命定远平寇大将军岳乐自江西攻长沙,以夹攻岳州。岳乐则主张先定江西,后攻长沙。
中期自1675年正月始,清廷采纳诸贝勒之见,命暂停攻岳州。1676年3月,岳乐率部包围长沙,并顿兵城下。尚善亦命其所部水师于洞庭湖击败吴军,攻取君山,逼近岳州。然之后尚善未作积极行动。1676年至1678年,双方战斗日趋激烈,尤其为康熙十七年上半年。清军连夺茶陵等十二座县城,又夺平江、湘阴。
1678年3月,数万兵力由永兴北上直取耒阳,进逼衡州。在实行军事进攻的同时,清军不断展开政治攻势,增大了吴军内部离心力,吴军大将林兴珠等人先后投降清军。在战争后期,1678年,康熙帝诏责尚善,以岳乐统军取岳州。后叛军杜辉等来犯,尚善遣军迎击,在洞庭湖打败叛军,杜辉败走。一月后尚善卒于军,同月,吴三桂病死。9月11日,康熙帝命急取岳州。1679年正月十八日,王度冲、陈珀等各以其舟师降。同时,吴应麒收残卒,挟辎重,溃围奔长沙。于是清军收复岳州。之后清军直下湖南,继而长沙被攻克。
三藩之乱岳州之战作为吴三桂政权生死存亡之关键战役,改变了之后历史的进程。
三藩之乱的兵力如何呢
三藩之乱中,三藩和清政府都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在八年的对峙中,消耗了极大的人力物力。三藩之乱兵力的对比,现在已经没有一个明确的史料。但是从清史以及地方史记中,依然能看出不少端倪。
在三藩之乱开始初期,清朝廷只是调集了7万军队。这些军队,包括满洲八旗、科尔沁、察哈尔等地的兵马。因为当时的清廷还不知道八旗军的战斗力已经下降,因此对于吴三桂的叛乱并没有太大的重视,最终导致了三藩之乱前期的失败。清廷不知道,吴三桂在长沙、萍乡等地这些地方,就有7.3万军队。吴三桂手下的将领王屏藩进攻丙北的汉军就有2万人以上,足见吴三桂兵力的可怕。不止如此,当陕西提督王辅臣反叛清朝以后,吴三桂的实力就更加的强大。吴三桂只是三藩中的一番,实际兵力已经超过了十万。
三藩之二的耿精忠手下有15万军队,包括程风手下7万和郭应辅手下的8万人;尚之信手下也有10万人以上。因此,三藩之乱三藩兵力已经达到了35万以上。清政府在战争初期遭受到了很大的损失。
虽然清政府当时在全国有四十五万军队,但是由于中国太大,再除去保护京城的11万人,能作战的部队也只有30万左右。这三十万,分散在全国各地。实际参加叛乱的清军,只有15万左右。这样悬殊的兵力对比,清军却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通过对三藩之乱兵力的研究,可以看出,即使三藩占据了兵力上的优势,但是若没有人民的支持,最终还是会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