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三杨内阁”分别说的是谁?“三杨内阁”有哪些政绩?
明朝的“三杨内阁”分别说的是谁?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看过最近的热播剧《大明风华》的人都知道,在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两朝,有这样三个重要的内阁大臣,他们分别是杨士奇、杨荣、杨溥,历史上将其称之为“三杨内阁”。但当观众看到这里的时候,难免会问:“这仁宣两朝的内阁大臣为何都是姓杨的呢?他们之间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吗?”
如果仅从姓氏上来看的话,难免会让人心生困惑,会自觉不自觉地想到这三人之间一定家族权贵,会让人产生一定的“政治错觉”。但其实并不是,这三人在仁宣两朝所起到的作用,说到底只是“能力互补”而已!我们都知道,在每一种社会、每一个单位、每一级组织或是每一届政府,都需要人才的能力互补。而仁宣两朝的“三杨内阁”就是明朝200多年历史中的最佳内阁组合!可以说,仁宣盛世的出现,很大程度上跟这三人之间的能力互补有很大的关系!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三个人,看一看他们对仁宣两朝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大明风华》中的朱棣
“三杨内阁”人物介绍
1、
杨士奇,名寓,江西泰和人,少年时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学成后曾在湖广地区做塾师。在建文帝时期,杨士奇受到王叔英的举荐入朝为官,后来进入到翰林院,充编纂官。靖难之变后,朱棣继位,因其喜欢《周易》,而恰好杨士奇也精通此书,所以凭借着给朱棣讲解《周易》而深受朱棣信任,地位也越来越高。
在朱棣北征期间,经常留他在京城辅佐太子朱高炽处理国事,渐渐地便成为了朱高炽的手下的重臣。公元1424年,明仁宗朱高炽继位,杨士奇担任礼部侍郎,兼任华盖殿大学士。仁宗去世之后,其子朱瞻基继位,是为明宣宗,此时的杨士奇已经是贵为朝廷的首辅大臣了,但是他为人却很谦逊谨慎,在家中从来不言公事,即便是再亲近的好友,也从不提及朝中之事。如果放在今天来看的话,杨士奇是一个很有组织纪律性的官员。
2、
杨荣,原名子荣,字勉仁,福建建安人。相对于杨士奇来说,杨荣是一个以科举出身的官员,他是建文二年的进士,初任翰林院编修。朱棣继位之后,他便进入文渊阁,其个性强势而幽默,但却不善与人相处。杨荣以多谋善断、擅长军事谋略而为朱棣所器重。在北征期间,他曾多次跟随在其朱棣身边,为其出谋划策。后升任为文渊阁大学士,到了仁宣两朝的时候,与杨士奇和杨溥共同辅政。
杨荣
3、
杨溥,字弘济,湖北石首人。他与杨荣都是同科进士,初任翰林院编修一职,朱棣时期则主要侍奉皇太子朱高炽,为太子洗马。后来仁宗继位之后,担任翰林院学士。宣宗时期则担任太常卿、礼部尚书,后入阁与杨士奇,杨荣等共同辅政。到了明英宗时期,进为武英殿大学士。在历史上,杨溥的廉洁奉公在满朝文武中是出了名的,即便是他的政敌也对他此优点敬佩不已。比如在明英宗时期,太监王振想扳倒“三杨内阁”
,自己好独掌大权。对于杨士奇和杨荣,王振很容易就将他们给扳倒了,但是对杨溥,王振自始至终都没有找到扳倒他的任何一个理由,最后只能是不了了之。
当时人们对于“三杨”的评价为:杨士奇有学行,杨荣有才识,杨溥有雅操,也就是个人道德品质很好,操守俱佳。
《大明风华》中的“三杨”
“三杨”之间的能力互补
“三杨内阁”的成功之处,绝不仅仅只在于每个人都有自己才干,而是三人之间的各项特点都能够实现很好地互补。
首先就杨士奇来说,他作为首辅大臣,能够同时得到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祖孙三代的认可,除了自身能力很强以外,最重要的一点,还是他能够揣摩到皇帝的心思。比如在靖难之役后,朱棣继位,按照惯例,得修撰皇帝的《实录》,而杨士奇作为主编,自然要碰到如何看待靖难之役以及一批拒绝与朱棣合作的建文朝的臣子,尤其是涉及到拒绝为朱棣起草即位诏书的方孝孺。这里插一句,方孝孺是举荐杨士奇入仕的王叔英的好朋友。所以,杨士奇对此感到十分为难。但是最后为了逢迎皇帝,他不惜扭曲历史,诬陷方孝孺,说他在朱棣刚入宫时,就向朱棣磕头求饶。
明朝“三杨内阁”:杨士奇,杨荣,杨溥
此外还有一事,也可以说明杨士奇为何能得到皇帝的重用。宣宗继位之后,其二叔朱高煦谋反,宣宗便御驾亲征,很快便取得了这场皇位争夺战的胜利。在回京的路上,有消息称,宣宗的三叔赵王朱高燧也要图谋造反,消息传来之后,很多大臣都主张发兵平叛,但是宣宗不想落得个杀害叔叔的罪名,所以一直沉默不语。杨士奇见状,立刻劝阻宣宗不要发兵征讨。
事后,宣宗对杨士奇说:“你保全了我叔叔一家人的性命”。但此话的言外之意是:“你替我保全了一个好名声。”所以由此可见,杨士奇之所以能得到朱棣祖孙三代人的信任,是不无道理的。
《大明风华》中的明仁宗朱高炽
而杨荣则是一个多谋善断的人,他总是能在关键的时候发挥作用。比如在朱棣前往宫中准备继位的时候,杨荣就守在半路上阻挡了朱棣的去路,并对他说道:“殿下先谒陵(孝陵)乎,先即位乎?”这一句话惊醒了一心只想做皇帝的朱棣:如果自己直接进宫继位的话,那么这岂不是告诉天下人,前几天自己故作推辞的戏不就是假的了吗?于是朱棣立刻调转马头,前往朱元璋的孝陵拜谒。
从表面上来看的话,这似乎不是什么大事,但其实这里面隐藏着很深的政治影响。如果朱棣是先拜谒自己父亲的陵墓再继位的话,那么就表明自己所继承的是大明朝的皇位,而不是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是属于正统;相反就是篡权某位,不具备任何正统性,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势必不会得到天下人的支持。朱棣想成为合法继承人,那就必须要这样做。
《大明风华》中的明宣宗朱瞻基
所以杨荣能在关键时刻为朱棣挽回了面子与可能会导致的负面影响,因此也受到了朱棣的重用。朱棣继位之后,杨荣顺利进入内阁。“杨荣”此名,就是朱棣所取。后来,因为杨荣擅长军事,所以在朱棣北征期间,杨荣也经常跟随在他身边出谋划策。
不过杨荣自身也有两个致命的弱点:一是受贿,不管是谁给他送礼,他都是来者不拒,不过他也经常会拿出自己受贿得来的财物接济一些穷困的乡人,虽说是一个“贪官”,但也算是个好人;二是持才傲物,他经常看不惯同僚们身上的一些小毛病,一旦找到机会,必定会进行旁敲侧击,所以他的同僚也常常受不了他。而也正是这两个缺点,差点断送了他的性命!
在明英宗时期,太监王振擅权专政,为了除掉自己的政敌,他打着“反腐败”的旗号,首先就是拿杨荣开的刀,最终将其打倒。随后,杨士奇也因儿子犯过命案一事,也被王振打倒。
《大明风华》中的明英宗朱祁镇
而杨溥作为“三杨内阁”中年纪最小的一个,却总以老成持重著称,凡事极其淡定。在朱棣时期,他曾担任过太子洗马,是标准的“太子党”,所以在朱高煦构陷朱高炽的时候,杨溥也因此受到了牵连,被打入大牢十年有余,直到朱高炽做了皇帝之后,才被重新启用。
一般来说,被关进大牢的人都会唉声叹气,叫苦连天,但是杨溥却表现得十分淡定。别人坐牢都是度日如年,但他坐牢却很“快活”,整日与书相伴,从不觉得苦。仁宣两朝,杨溥虽然担任内阁大臣,但是他所做的工作更多都是文化教育方面的,对于国家大事很少有建言,在他看来,其余“二杨”处理军国大事的能力远超于自己,所以也从不与他们二人争论。
最令人敬佩的是杨溥廉洁奉公的职业道德操守。在当时腐败的社会风气中,他能够做到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可以说是非常难得的。
综上所述,便是我们仁宣两朝的“三杨内阁”做的一个简单表述。可以说“三杨内阁”是明朝历代内阁组合中最成功的组合之一,而“仁宣盛世”的出现,与这三人之间的能力互补有着很大的关系!